专栏17 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离散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中国重汽、法因数控、二机床、济南重工等企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推广应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并行设计、运动仿真、虚拟制造等技术,实现研发设计的数字化。
连续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中国石化、济钢、山水、晋煤等企业,围绕生产过程环节,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创新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浪潮、九阳等企业,围绕企业管理环节,推广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协同化。
外向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佳宝乳业、福胶、玫德铸造等企业,围绕市场营销环节,推广多网异构融合、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等技术、产品,优化企业采购销售流程,提高产品可追溯性,实现市场营销的网络化。
人才密集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浪潮、中创、积成电子等企业,围绕人力资源开发环节,采用可视化、网络化、交互式等便捷教育手段,实现人才的信息化。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盖家沟物流、佳怡物流、东方天健等企业,围绕新型业态培育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
资源消耗型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依托济南热电、黄台电厂、东风煤炭等,围绕企业技术改造环节,推广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实现技术的现代化。
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依托浪潮、中创、华天、中孚等企业,建立IT企业与传统企业间两化融合技术、信息服务平台。
|
(二)健全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建设,深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应用,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合理规划布局通信和数据交换枢纽、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灾备中心、呼叫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适应两化融合的新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光纤管道、基站铁塔等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和规范化管理,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综合改造,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整合信息通信管线资源。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升级,实现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完善无线电基础装备设施,提高无线电监管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基础性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信息安全责任制,深入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信息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站服务能力,营造文明办网、用网的良好氛围,促进互联网繁荣健康发展。
专栏18 新信息基础设施专项
无线城市建设推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企业建成以2G、3G、4G网络为主,WiFi、Wimax为补充的国内领先无线城市。城区无线宽带网络信号覆盖率达100%,80%以上的公共场所、政府、企事业单位可以无线上网,通信速率达5-10Mbit/s,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应用,带动无线产业与上下游行业发展。
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东部城区联通第三枢纽楼和西部城区移动通信第三枢纽中心,打造西部光城。
信息安全监控平台提升应急支援现场处置能力,及时、快速处置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
(三)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1.电子政务。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升级扩容市公用信息平台公共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中心、信息安全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积极推广国产自主可控电子政务软件,保障政务系统信息安全。健全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建成政务业务协同信息资源支撑环境,满足80%以上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大力实施科技防腐、应急联动、基层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等重点业务信息化工程,核心业务信息化支撑程度达85%以上。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8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和6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处理,政府行政权力运行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专栏19 电子政务专项
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快政务内、外网升级改造。政务内网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纵向与国家、省、各县(市)区连接,横向与市直部门和直属单位连接,政务外网逐步延伸至镇、村、社区。统筹规划无线政务专网。
政务业务协同信息资源支撑环境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目录,加快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建立“共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启动决策服务、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等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公共应用系统建设推动综合办公平台、“三通”服务信息化、科技防腐电子监察平台、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一体化电子政务服务,整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建设完善“金盾”、“金财”、“金保”、“金农”、“金土”等信息化工程和数字市政、数字城管、食品药品数字监管等重要业务系统,进一步加强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核心应用系统建设。
基层电子政务示范加强基层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围绕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实现协同与联动,提高城乡综合管理水平。建设符合农民需要的村级服务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
2.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交通出行、休闲娱乐、消费购物、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便民信息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推进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推动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普及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市民服务热线、民政、社保、劳动就业等便民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实施信息化社区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居委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提高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
专栏20 社会事业信息化专项
信息化社区示范工程选择30个社区,开展街道办事处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信息数据库、社区服务网站、智能小区示范。
社区服务门户网站建设统一的社区政务信息平台,推动政府部门与社区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接入平台,促进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达到社区政务信息服务的“一口受理、一网协同”。整合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提供一网式信息服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
3.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快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网络信息入户。加快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等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精准农业,建设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队伍,加强农民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专栏21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专项
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视频、手机、电话、报纸等多种渠道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确保信息进村入户。
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信息化示范工程利用先进的3S技术、物联网、数据库等技术,建设我市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信息可视化表达和动态管理平台,促进我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全市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即时发布,实现名优农副产品的网上交易,并根据大量的交易信息提供市场预测、期货交易等增值服务。
|
六、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统筹。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点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组织编制一批工业和信息化子行业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按照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健全完善规划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重大项目负责制,开辟“绿色通道”,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竣工投产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