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东府〔2011〕53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经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东莞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双转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本级和下级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

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契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化解国内政策调整、经营成本上升、资源瓶颈制约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3%,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246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五年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344元,年均增长13.8%。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785.1亿元,年均增长18.7%。消费、投资、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7%、13.3%和11.2%。有效化解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良好态势。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4∶51.4∶4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3∶57。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7%,专利授权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帮助12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为“三资”或民营企业。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电子信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城市建设形成新格局。市域形成“一主三副”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城市中心区初具规模,城市空间和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构筑高速路、快速路等现代化交通网络,高标准建设水网、电网、气网等基础设施。五年新增高速快速公路89.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78.9公里;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113万吨,港口货物吞吐总能力达6297万吨。广深铁路四线建成通车,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及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R2线、东莞火车站等加快推进。镇村联网路、大型输变电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日趋完善。

  --区域协调有了新进展。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87%。大力扶持欠发达镇村发展,减轻村组负担,部分欠发达镇街经济增速高于全市水平。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积极融入珠三角一体化,扎实推进深莞惠、莞港澳合作。认真落实“双转移”战略,加快建设与惠州、韶关合作的市级产业转移园。提前完成对口支援映秀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援疆、援藏等对口援建和省内对口帮扶、“扶贫双到”工作。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着力创建宜居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十一五”期间共关闭“四纯两小”企业160家,拒批污染项目2362个。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69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如期完成省下达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等指标。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等环保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7%,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部门从37个整合为32个。以石龙、塘厦为试点推进简政强镇,以厚街、黄江为试点推进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性财政体制、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三旧”改造等试点,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以积分制方式接受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成立新型社区引进优秀人才,稳妥推进社会工作。

  --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7.7%。城镇登记失业率1.7%,群众就业更加充分。率先在全省建立农民医保与职工医保、农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计划生育养老奖励扶助制度,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3个。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9%。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群众艺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开展“治摩”、“禁电”、“端窝”、“清源”等系列专项行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科学辩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谋划“十二五”时期发展至关重要。总体上看,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严峻的困难挑战。

  从发展的机遇看:

  --总体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深化,新兴市场逐步崛起。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内需拉动效果逐步显现,将为我市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重大机遇。

  --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珠三角规划纲要》、广东“双转移”战略、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等重大政策的逐步落实,推进深莞惠、莞港台合作,加快珠三角一体化,为我市融入区域合作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比较扎实的发展基础有利于推动实现转型发展。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市经济实力较强,已形成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较为完善的政策创新体系,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舒适的城市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将为我市推进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基础。

  --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市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处于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促使我们加快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从面临的挑战看:

  --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我市多数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优质企业、品牌企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土地、能源、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劳动力成本加快上升,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外向带动模式面临考验。我市加工贸易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外向依存度较高。随着外需增长放缓,国际资本流动动力削弱,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纠纷增多等,我市外向带动模式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社会发展问题突显。社会发展仍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社会结构将呈现重大调整趋势,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收入分配不公平等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社会管理更具复杂性。

  --体制机制改革迫切。东莞的改革虽然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经济规模与行政立法执法权限失衡,新莞人融入机制有待完善,推动转型的利益均衡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改革攻坚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珠三角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区域格局调整加快,先发优势逐步弱化,将面临“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态势。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迅速崛起也给我市带来竞争压力。保持发展优势,补长“短板”,增强“长板”,是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充分认识加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推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一节 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核心,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更加注重转型、创新、民生、生态,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努力建设幸福东莞。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六个发展”原则:

  先行先试,转型发展。大胆探索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办法,加快实现从外向带动为主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从工业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协调型转变、从一般要素的比较优势向创新要素的集聚优势转变、从粗放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调整结构,创新发展。坚持内外源经济并重、内外需并举、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引进增量与优化存量并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强战略思维,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建立节能减排降耗长效机制,促进资源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持续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统筹协调,和谐发展。以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为着力点,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加强对欠发达镇村的帮扶,促进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积极构建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建设平安稳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