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七节 建设健康城市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建设健康城市。围绕国家和广东竞技体育的发展形势,推动竞技体育集约化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场地、组织、活动和服务网络体系,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形成特色品牌。重点开展篮球、象棋、高尔夫、登山、羽毛球、游泳、自行车、赛龙舟等体育项目,发展体育旅游休闲业、体育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加快体育活动场所建设,重点推进篮球中心、网球中心、游泳中心等项目,完善“半小时体育生活圈”。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加大对农村以及贫困村体育设施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建体育设施。

第九章 提升文化软实力



  实施“文化东莞”工程,培育现代城市文明,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



  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建设健全发达、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珠三角重要人力资源培训配置基地和人才高地。

  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到2014年实现市级和镇街财政性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5%以上,力争实现更高水平的免费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统筹推进镇街公办幼儿园建设,构建公益、普惠、优质的学前三年教育体系。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推动高中教育优质集约发展。建设市康复实验学校,办好启智学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水平。健全完善扶困助学长效机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扩大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完善积分制入读方式,统筹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全面提升职业教育。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建立覆盖职业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型本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撤销不达标中职学校及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新建扩建10所中等职业学校,完成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东莞职教城,打造区域性中高级技工输出基地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和示范性重点专业,推进中职教学改革工程,争创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工程,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提升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及层次,增强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吸引港澳名牌高校和国内外知名高校来莞办学,鼓励发展民办高等院校,支持在莞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普及终身教育理念,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教育网络,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改善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规模和远程教育规模。鼓励发展民办培训机构,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声誉好、办学质量高的培训机构创立教育培训品牌,开展针对职业、生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第二节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市民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播电视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运作水平。实施文化设施共享工程,进一步完善镇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全覆盖,主城区建成“十分钟文化圈”,镇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创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加大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加大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影视数字化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工程,全面推行镇街文化馆、图书馆“两馆评估定级”项目以及村社区“五个有”文化设施项目,扩大“文化暖流”下乡进厂覆盖面,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打造“我们的节日”、东莞读书节、“绚丽大舞台”、“文化周末”、“越唱越红”等系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改进文化服务方式。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机构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完善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机制,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应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提供丰富、便捷的网上文化服务。

第三节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现代传媒等文化产业项目,培养新兴文化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提高广电传媒、印刷出版、艺术演出、文化旅游、文化会展、体育休闲、网络资讯等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创意设计、动漫等产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鼓励引导制造企业进军文化领域、投资文化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产业升级。支持地方主流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壮大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载体,提升新兴媒体的传播能力。

  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建立若干个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文化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在城市改造升级中积极通过“腾笼换鸟”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产业升级和市容改观。引进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着重发展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高端新兴文化产业。培育现代传媒龙头企业,支持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广电传媒做大做强,组建东莞网络电视台,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和企业(基地)发展。

  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积极开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培育发展文化策划、咨询、代理、鉴定、拍卖等文化中介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化程度。加快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建设,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交易。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大众文化消费。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办好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与贸易博览会等文化展会,成立版权保护中心、印刷行业公共技术检测中心,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大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融资,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

第四节 打造东莞特色文化品牌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加强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各类特色专题博物馆,丰富地方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收藏,打造东莞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可园文化、莞香文化、客侨文化、民俗文化,建设岭南人文特色文化景观。加强党史遗址、历史名人资源、鸦片战争遗址等保护,建设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打造爱国主义主题文化品牌。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成立东莞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实施东莞艺术名人推广计划,探索建立各类艺术名家工作室的服务机制,着力锻造一批文化名家名人,推出文艺精品名作。整合市内外各种资源,支持本土特色文艺创作,做强东莞音乐剧节、岭南美术节、东莞粤剧节等,形成具有东莞标识的艺术品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推动东莞文化“走出去”。加强与深惠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社科理论研究。实施社科精品工程,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建设好社科研究基地,加强社科研究专业人才、专家顾问团队建设,打造思想交流平台,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科体系,提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第五节 塑造现代人文精神



  弘扬东莞城市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岭南传统文化,繁荣、兴盛新时代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精神。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彰显“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的东莞精神,增强城市认同感,培育开放兼容的城市文化,充分展示东莞的经济活力和城市魅力。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三创”教育,培育有创业本领、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新东莞人。

  培育现代城市文明。加强思想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人物,教育引导市民践行道德规范,形成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关怀互助、诚信知礼的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普及和拓展志愿服务,建立健全道德模范帮扶奖励机制,推动公益慈善活动。深化关爱新莞人活动,着力满足新莞人文化需求,推进新莞人积极融入东莞。

  建设学习型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社区、企业、家庭创建活动,开展读书节、读书月活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培养市民热爱文学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爱好和志趣,提升文化素质。

第十章 构建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全面接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东盟等地区的合作,推进城市功能对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层次和水平。

第一节 推进珠江口东岸经济圈建设



  强化工作机制对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深化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莞惠的紧密合作,推动深莞惠与广佛肇、珠中江经济圈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多层次合作协调机制,大力推进落实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社会公共事务和咨政研究等领域的区域合作。

  强化规划定位对接。加强对三市各类重大规划的衔接协调,共同编制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做好三市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谋求产业错位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深莞惠边界地区开发,探索互利共赢、高端高效的合作模式,规划建设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

  强化基础设施对接。以建设区域交通网络设施为突破口,推进轨道交通、道路网络、电力、信息、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等建设,重点加快建设深莞穗、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广深港客运专线等区域快速通道网络和城市公共交通的互通互联。打通市际断头路,加快建设东宝河大桥、龙凤大道、东平东江大桥、沙河大桥等。初步建立与珠三角城市间多卡互通、信息共享、维修救援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强化生态环保对接。以治理大气和水污染为重点,构建环保联防共治体系。深入推进界河及跨界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统一规划深莞惠三条界河及跨界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扩大界河及跨界河流的治理内容,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同步综合治理。建设跨界河流域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确保跨界水质达标交接。深入推进大气复合污染治理,进一步推进工业锅炉整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火电厂降氮脱硝工程等。合力开展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共同打造珠江口东岸“绿色生活圈”。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