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市气象局将坚持以创新集成推进气象现代业务的发展,坚持以共享共融推进气象服务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气象软实力的提升,不断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提升气象软实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气象服务。
工作任务
| 目标及进度
| 责任部门
|
(一)做好第26届世界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
| 目标:做好大运会设施建设、热身赛、预演、排练、开闭幕式、赛事等各阶段的气象保障服务。
进度:3月底前,组建由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领导小组挂帅的气象服务团队,衔接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的数据交换和预报会商,修订完成大运会气象服务方案。
6月底前,4月完成大运会气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台风、暴雨、高温等重大天气预报技术。5月进入服务测试阶段,以热身赛和测试赛为实战演练,进一步完善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和服务模式,完成大运会相关重大文化活动、大运村挂牌等气象保障服务。大运会气象服务系统封网运行,完成大运会气象风险评估和应急联动方案。
8月底前,完成大运会预演、排练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完成大运会开闭幕式、比赛期间的气象保障服务。
| 气象预警预报处
|
(二)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 目标:做好重大天气、重大工程及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强化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及地质灾害等重要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预警预报。
进度:3月底前,做好春季强对流天气和强降温天气等重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完成春运、春节黄金周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6月底前,升级气象信息决策服务网,提升短时临近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中短期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做好前汛期强降雨的气象服务工作,完成文博会、中考、高考等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9月底前,完善综合台风业务平台建设,做好台风气象服务工作;完成中秋、国庆等公众节日气象保障服务。
12月底前,做好强降温等重大天气服务,完成高交会、F1摩托艇赛等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根据汛期各防灾部门使用情况修改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 气象预警预报处
|
(三)完善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服务。
| 目标:依托全国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深圳试点工作,逐步实现重点时段的分区定量预报、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警,台风、大暴雨、强降温和高温天气过程定量预估,推出上下班时段精细化临近预报和上下班时段交通干道预报、城市积涝预报、地质灾害分区预警等。
进度:3月底前,改进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试运行上下班时段精细化临近预报业务。与规划国土委联合推出地质灾害分区预警,实现以街道办为最小单元的地质灾害精细化分区预警。
6月底前,推广定点积涝预报,建立积涝预报动态反馈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平台,实现分区预警的定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完成上下班时段交通干道预报。
9月底前,完成重要场所个性化预报制作系统开发调试工作。完成大运会开闭幕式、重点场所及重要活动的定时、定点和定量的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
| 气象预警预报处
|
(四)提高气象信息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 目标:进一步拓展公众气象服务信息渠道,提高气象信息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进度:6月底前,完成中国气象频道深圳本地节目的插播。
9月底前,现有传播手段预警信息传播的时效和速度提升到400条/秒。
12月底前,完成新一代气象数据库的建设,分级、分类对外提供气象数据服务。
| 信息网络处
市气象服务中心
|
(五)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 目标: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进度:3月底前,完成全市各社区基础数据收集的准备工作。
6月底前,在全市各社区开展基础数据收集采集、统计分析和入库。
12月底前,完成全市各社区基础数据的校核和初步分析,制作《社区暴雨灾害风险防御明白卡》。
| 气象减灾处
|
(六)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 目标:根据天气气候情况和实际需求,联合市三防部门适时通过开展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作业,增加水库蓄水。
进度:6月底前,组织实施飞机增雨作业;召开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等东江流域地区人工增雨联席工作会议,探讨建立区域联动联防机制。
12月底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火箭增雨作业。
| 气象减灾处
|
(七)推进气象行业安全管理工作。
| 目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排查防雷和气球安全隐患;开展全市危化场所、市政公共场所、中小学校的防雷安全检测服务,确保全市危化场所的检测率达到100%。
进度:3月底前,组织开展升放气球安全隐患专项排查。
6月底前,完成大运场馆和轨道交通的防雷验收工作。
12月底前,完成580家危化场所防雷安全检测,开展市政公共场所和中小学校的防雷安全检测。组织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
| 气象减灾处
市防雷中心
|
(八)组织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 目标:组织开展深圳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进度:3月底前,完成城市热岛研究和评估,发布城市热岛监测公报;完成深圳风能、太阳能评估报告;开展大气成分站的建设工作并进行霾跟踪监测。
6月底前,完成并发布深圳霾的监测与分析评估报告。
9月底前,开展风环境底图的数据计算和研究;完成深圳市霾的监测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12月底前,完成并发布风环境底图;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信息服务;气候变化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 科技发展处
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
(九)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 目标1:加强海洋气象探测系统建设,填补海上气象探测信息的空白。
进度:3月底前,完成环境评估论证表和使用论证等材料。
6月底前,完成深惠海洋气象观测塔勘探和初步设计。
9月底前,力争取得惠州市海域使用证,完成深惠海洋气象观测塔施工图设计。
12月底前,按市政府会议纪要要求移交给市工务署开工建设。
| 办公室
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
(九)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 目标2:落实光明、坪山、前海等新区的气象探测设施的建设工作,弥补新区气象探测能力的不足。
进度:3月底前,完成项目的调研和设备选型。
6月底前,完成新区站点的实地勘测和论证。
9月底前,落实新区自动站选址。
12月底前,完成新区气象探测设施的建设。
| 办公室
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
(十)开展气象与天文科普服务。
| 目标:结合重大气象灾害和重要天文现象,普及气象与天文科普知识,发布天象报告,服务市民。
进度:3月底前,结合“3·23世界气象日”开展有关气候的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市民参加木星合月等行星天文科普活动。
6月底前,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活动,推出天文台公众开放日活动,组织开展土星冲日等天文科普活动。
9月底前,组织开展夏季星空观测,推出天文科普和摄影图片展。
12月底前,结合“12·5法制宣传日”开展气象法规的科普宣传,实现天文观测系统和网站的全面运行,组织开展月全食和双子座流星雨为主的天文科普活动。
| 办公室
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