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织行业会展、招商,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
(七)开展章程规定的其他促进行业发展的活动。
第四十条 行业协会行使以下行业协调职能:
(一)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会员与消费者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争议;
(二)协调本行业协会与其他行业协会或者经济组织的关系;
(三)沟通本行业与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协助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管理工作;
(四)在价格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自觉遵守价格有关政策规定,监督、指导行业内产品或者服务定价,协调会员之间的价格争议,维护公平竞争。
第四十一条 法律、法规允许或者受行政管理部门委托,行业协会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一)制订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政策、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及行业技术规范;
(二)开展公信证明、产地证明、行业准入资质审查、技能资质考核、技术职称评审、产品质量认证;
(三)对行业生产经营许可、进出口许可和行业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进行评估论证。
第四十二条 行业协会对会员的下列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可以按照章程的规定采取通报、警告、经济制裁、除名等行业惩戒措施:
(一)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章程或者行规行约的;
(二)违反产品标准、服务标准或者行业技术规范的;
(三)损害消费者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损害行业整体形象的。
对违法生产经营的会员,行业协会应当建议并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三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会同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监察局、物价局、财政局、审计局、地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法制办、纠风办、效能办、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行业协会监测评估委员会,定期向社会发布评估情况公报。对在评估中业绩显著的行业协会,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 授权或委托行业协会承担公共管理事务的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或组织,应当定期对所授权或委托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