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工作要求,将对居民庭院的管理纳入我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中,依法加强庭院环境的日常管理。
(3)总体要求。
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要坚持高质量、出精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北方城市标准,在增强抗寒保温性能上见到明显成效。整饰性节能改造的建筑设计与城市风格相协调,注重延展城市特色,提升街区整体形象,打造区域建筑新靓点。
②楼体立面粉刷要坚持修复与刷新并重,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区域位置和原始色彩,采取综合修复措施,在墙体整修的基础上实施清洗粉刷,在尊重原始色彩的基础上适度调整色彩取向,在突出主干街路的基础上推进楼体粉刷向其他区域延伸,实现城区建筑楼体面貌一新、整体改观。
③各类建筑改造和楼体刷新坚持以人为本,精心组织,不损坏原有建筑功能,不扰民、不侵民,不引发矛盾、不遗留隐患,工程质量达到优质标准,得到居民群众的认可。
④居民庭院建设坚持整治与改造同步,清理私建滥建,清除环境障碍,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因地制宜搞好院落铺装、庭院绿化、灯饰照明、景观建设,有条件的要配置休闲座椅、健身器械,实施封闭化管理。维护修缮的居民庭院要针对道路、绿化、单元门、照明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项整修、逐项达标。
⑤严格执行庭院管理相关法规,切实强化日常管护,落实管理人员,建立养护制度,确保庭院管理行之有效,庭院环境经常完好。
(六)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程
1.工作目标。
充分挖掘建筑遗产蕴含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延展建筑文脉的资源潜力,实施老街区、老建筑、老厂房腾迁修缮、功能提升,完善配套设施,健全使用功能,注入活力元素,倾力塑造建筑艺术展示、旅游观光休闲、现代商业服务等文化聚集区和特色景观建筑群,融合现代经济业态,重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风貌,增强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影响力。
2.主要任务。
--着眼早期欧式住宅建筑聚集区,实施哈尔滨老街坊保护利用工程。对位于南岗区海城街的欧式建筑群落进行保护性改造建设,腾迁70栋特色建筑的居民,拆除4.3万平方米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实施街区建筑的立面整饰、内部改造和设施配套,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风貌。
--着眼现存中西合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实施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保护利用工程。续建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同步实施周边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三期、四期的征收腾迁,腾迁居民3995户,征收房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结合区域商业文化氛围,聚合特色业态,重现老道外开埠时期商业街区的独有魅力。
--着眼老工业基地遗存厂房资源,实施红房子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对位于学府四道街与哈西大街交汇处,前苏联援建的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存留的2.2万平方米3座厂房进行保护性改造,按照原有风貌修复建筑立面,恢复周边生态植被,植入现代商服业态,建设文化休闲购物区,让市民在休闲购物中感受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神韵。
3.总体要求。
(1)精心搞好规划设计,整体区域改造注重街区的风格特色,保留建筑严格尊重历史风貌,新建建筑严格规范高度、体量、色彩、风格,切实做到与保留建筑有机融合、整体协调。修缮建筑修旧如初,重现特色。
(2)切实搞好居民动迁安置工作,针对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易地腾迁的特点和难点,认真做好前期摸底、房源落实、政策保障等各项准备,细心开展易地腾迁的群众思想工作,引导被腾迁居民按期搬迁、支持建设,确保各项改造顺利实施、和谐稳定。
(3)统筹搞好工程组织建设,科学合理确定保留建筑、修缮建筑、新建建筑的工程时序,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组织施工,严格保护壁画、雕塑等文化遗产,协调推进道路、广场、供热、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各项工程有序衔接,按照既定时限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
(七)重要节点景观改造工程
1.工作目标。
立足优化城市重点区域景观形象,传承地域文化、突出城市特色、整合空间环境,积极推进主城区4个重要节点区域的空间改造,拆除危旧房屋,增建公共建筑,辟建绿地广场,塑造特色风貌,构建彰显北方现代都市形象的地标性景观。
2.主要任务。
--实施经纬街北端、松花江沿岸空间改造建设。重点启动城乡规划展馆和人民广场工程,于年底前完成2万平方米的城乡规划展馆主体工程建设,适时启动3万平方米,集游憩、演艺、集会、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人民广场建设,打造功能布局合理、文化特征显著、欧式风格鲜明的窗口形象建筑和亲水文化新空间。
--实施博物馆周边区域空间改造建设。重点推进博物馆周边北京街、花园街、邮政街、满洲里街围合区域32.74万平方米的综合改造工程,围绕强化博物馆等保护建筑的辐射影响,拆除电力大厦等既有建筑,新建风格相互融合、形象整体协调的组群建筑,拓展商业繁华区公共空间,形成哈尔滨魅力独具的城市印象。
--实施哈西客站新区域空间建设。重点配合哈西客站主体工程,完成10万平方米的站前集散广场建设,配建公交站场等关联设施,同步实施3万平方米商业设施建设,塑造丰富现代城市功能,展现鲜明时代特征的地域空间,形成依托铁路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客运交通枢纽新形象。
--实施和兴路高校聚集区空间建设。重点启动哈师大文化艺术产业园、哈工大科技中心工程,先行推进师大文化艺术产业园创业基地、创意中心、孵化中心和工大科技大厦主体工程建设,形成以科教文化为特征的高校主题空间。
3.总体要求。
(1)充分把握地域空间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信息要素,融合当代前沿设计理念,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城市重点区域空间规划设计,着力打造具有地标性影响的建筑精品,塑造适宜城市现代生活的空间环境。
(2)积极主动做好工程建设的审批服务工作,协同社会力量助推城市建设加快发展,超前沟通服务,加快审批步伐,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工程建设如期实施、尽早启动。认真搞好工程建设的统筹布局和组织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重点区域环境、交通、生产、生活的影响。
(3)加强工程质量的日常监管,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的各项质量标准,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实施工程建设,强化精品意识,创建优质工程。
(八)公用服务设施改造建设工程
1.工作目标。
着眼保障群众生活、维护城市运行、服务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统筹组织实施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服务设施改造建设,增建源头设施,更新老旧管网,改造调控泵站,拓展服务区域,新建改造各类管网295.2公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2.主要任务。
--实施供排水设施改造建设,结合路桥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重新调整布设85条道路的供排水网络,迁移改造供排水管网159公里,更新老旧管网33公里,维修改造5座泵站,消除化工路、水泥路等城市道路排水盲区,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排水普及率。
--实施燃气设施改造建设,新建改造管线52公里,新建阳明滩、哈双南燃气次高压管线11.6公里,配建东巨路、香明路、龙化路、柳树街等燃气中压管线8.5公里,配合群力新区和哈西新区建设,跟进敷设燃气中压干线20.2公里,缩减市区燃气管网低压区,拓展燃气服务覆盖区。
--实施供热设施改造建设。推进“四厂热源”建设,改建哈热电厂,续建西南部集中供热厂,新建平南热电厂,扩建华能热电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00万平方米。结合热源能力建设,改造陈旧老化管网210公里,拆并城市中心区分散供热小锅炉300台,提高供热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线网共用沟建设。依托城市道路改造、区域改造,规模推进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等线网共用沟建设,完成弱电线网共用沟建设90公里,新建电力共用沟70公里。同步预留管网共用沟综合布线储备空间,满足城市长远发展需求。
3.总体要求。
(1)紧密结合道路改造搞好管网工程建设。科学统筹道路改造与管网建设的工期计划和进度安排,依托道路建设有序组织管网迁移和设施改造,最大限度减少管网工程建设重复开挖道路影响交通和环境。
(2)注重管网改造与保障需求供给相结合。路桥建设的管网迁移配套工程,确保在工程主体施工前完成;住房建设的服务配套工程,确保在居民入住前完成;采暖供热工程,确保在冬季供热前完成。
(3)突出抓好工程质量。针对管网工程隐蔽性强,维修难度大,公共服务工程保障要求高等特点,层层落实质量监管责任,严把产品质量关,严禁使用无证照、无资质、无合格证的“三无”产品;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控隐蔽工程施工的关键节点、关键工序、关键工艺;严把道路复旧质量关,严防发生道路修复回填不密实、结构不达标、接茬不平顺等质量通病。
(4)全面建立管线工程档案。按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翔实准确记录管网建设应用的规范标准、敷设的地下方位和走向、使用的材质与规格,为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障管网运行安全提供可靠依据,奠定坚实基础。
(九)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1.工作目标。
着眼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的内在功能,依托城市重要区域、重要节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分布格局,结合路桥建设、内河治理、区域整治、棚户区改造规模实施增绿扩绿,因地制宜搞好生态绿化、园林绿化、景观绿化;结合季节特点和重大活动,运用多种手法、多彩植物,美化城市环境空间,增添城市季节美感;结合主干街路、公园广场和城市建筑,布设丰富多彩的灯饰景观,扮靓哈尔滨夜色形象。新增绿地400公顷,新植树木70万株,城区美化亮化拓展规模,提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