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行政力量、 志愿互助力量、 市场力量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驻区单位相结合、 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 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 积极推进以社区就业、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 社会治安、 医疗卫生、 人口计生、 文化体育、 教育、 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乡社区, 妥善解决社区居民就业、 上学、 看病、 住房等问题, 逐步解决养老问题。 要研究制定好“十二五”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和其他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 并注重向城市困难群众居住集中的社区和农村社区倾斜。 要鼓励各类组织、 单位和个人兴办城乡社区服务业, 构筑方便、 就近、 舒适的生活服务圈。 要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干部定期走访、 “两代表一委员” (党代表、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定点接访、 党员分片包户联系群众制度, 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诉求, 及时反映社情民意。 要规范、 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岗位的设置, 倡导“开放式办公、 一站式服务”, 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 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 创新志愿服务机制, 力争用3-5年时间, 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 尤其要根据群众实际需求, 注重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的特长和优势, 积极探索开展小型、 分散、 多样、 务实的特色服务活动,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工作水平。
四、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 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要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阵地, 满足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促进和谐社区、 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工作,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区居民思想, 注重从社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 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深入开展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教育, 推进廉政文化教育进社区、 “两型” 教育进社区、 全民阅读进社区, 推动形成知荣辱、 讲正气、 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形成男女平等、 尊老爱幼、 扶贫济困、 团结友爱、 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睦相处、 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 要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 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形成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要利用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 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读书活动, 培育一批学习型党员、 学习型标兵、 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楼院、 学习型组织, 进一步推进学习型社区党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 要深入推进平安社区创建活动, 加强社区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 强化社区流动人口、 吸毒人员、 刑释解教人员、 闲散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服务管理, 建立社区治安联防机制, 健全社区信访维稳工作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社区治安群防群治, 促进城乡基层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