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要求,纳入今年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县,要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省农牧部门要抓紧制定《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田整治和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老化失修农田水利工程的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四项骨干工程”和“五项民生工程”建设。在抓好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等骨干水利工程的同时,继续抓好湟水流域、黄河谷地、柴达木绿洲灌区、海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明确重点小流域治理区域,细化工作措施,真正把支持“水利建设重点县”、“粮食主产县”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增强水利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能力。
(四)扩大粮食高产创建规模。在全省建设 12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2个整乡推进高产创建示范乡。各地要认真按照《2011年青海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抓紧项目实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粮食优质、高产,促进粮食发展。纳入《全国新增 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县,也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点。
(五)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栽培为重点的农业高效增产技术。全面完成全膜双垄栽培技术 8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万亩。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在贵德、平安、尖扎、都兰、乌兰、德令哈等六个县(市)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耕地地力。
(六)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在田管、秋收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七)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农业生产资料调运和储备,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