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拓展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效应,加强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拓展两大旅游产业带
  依托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干线,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突显各自特色,持续发展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
  蓝色滨海旅游带
  以厦门为龙头,包括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温福、福厦、厦深高速铁路,以海滨度假、都市观光、商务会展、宗教朝圣、温泉休闲等为主导功能,加强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蓝色滨海旅游带。
  绿色生态旅游带
  以武夷山为龙头,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以及宁德、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部分县市。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景区公路建设,改善可进入条件,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大武夷旅游区,着力培育戴云山脉旅游区,促进山地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围绕古田会址,以原中央苏区县为重点,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二、构建四大旅游产业集群
  依托福州、厦门、武夷山等旅游中心城市,构建海峡西岸东北翼、南翼、西北翼、西南翼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发展区域。
  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福州市为中心,涵盖莆田、宁德、平潭综合实验区。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围绕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温泉之都、莆田妈祖文化、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平潭旅游区等重点,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实施西联大武夷、南通厦漳泉、北拓长三角的战略,对接雁荡山等浙南旅游景区,带动我省东北翼旅游业发展,提升其在福建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厦门市为中心,涵盖漳州、泉州地区。围绕厦门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漳州滨海火山、东山岛等重点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都市休闲、购物、商贸、会展等功能,积极开发滨海度假、海洋生态、主题公园、邮轮游艇、文化创意、高尔夫度假等复合型高新旅游产品。突出对台优势,深化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对接,加快闽台旅游产业深度对接,加强两岸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共同打造旅游品牌,构建闽台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对接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等粤东旅游景区,打造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武夷山市为中心,涵盖南平、三明地区。发挥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和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级品牌优势,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深化闽台“两山两水”合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依托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对接三清山、龙虎山和江郎山等浙赣旅游景区,构建品牌统一、产品互补、营销联动的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龙岩市为中心。依托福建土楼、古田会址、冠豸山等品牌建设,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和生态休闲,打造红色旅游基地。积极探索旅游改革,实践多产业融合发展。对接红都瑞金等江西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三、完善旅游中心城市功能
  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武夷山3个一级旅游城市集散中心,力争培育福州、厦门成为中国最佳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福州市应着力增加通往国内外的航线航班,加快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扩大旅游集散范围,增强对闽东北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厦门市应发挥经济特区和“小三通”优势,增加国际航线,加快建设邮轮母港,强化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海峡旅游交流合作的平台功能,建成两岸重要的旅游口岸城市和全国性旅游集散地。武夷山市应发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优势,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新机场建设,增加航线航班,完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闽北、闽东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推进建设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7个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泉州要发挥晋江机场的作用,增强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漳州要加强与潮汕地区的旅游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市场;莆田要增强妈祖文化的纽带作用,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旅游;宁德要加强与温州等地的对接,建设海峡西岸新的旅游增长极;龙岩要拓展冠豸山机场的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客家文化中心和红色旅游基地;三明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重要的生态型旅游城市;南平要依托武夷山,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发展
  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加大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大武夷、福建土楼、沿海动车沿线、平潭旅游区、东山生态旅游岛等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形成旅游区域增长极,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大武夷旅游区
  包括武夷山、泰宁、邵武、顺昌、将乐、建宁等县市。大力推进武夷新区、泰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山地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建设,构建大武夷旅游区的核心支撑。深入挖掘武夷山古汉城、朱子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桃源洞、玉华洞、宝山、佛子山、和平古镇等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要素,强化旅游服务,加强与江西、浙江重点旅游景区的对接,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福建土楼旅游区
  包括漳州市南靖、华安和龙岩市永定三县。统一品牌、统一线路、统一营销,构建整体统一的福建土楼旅游区。完善景区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品质,打造5A级旅游景区。结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整合云水谣、虎伯寮、箭滩温泉等资源,差异性开发土楼旅游产品,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沿海动车沿线旅游区
  包括沿海各市紧邻高铁沿线区域。发挥滨海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以沿海动车线为纽带,突出海峡元素,打造一批都市旅游、海洋旅游精品。整合沿线旅游产品,提升太姥山、平潭、三坊七巷、湄洲岛、清源山、鼓浪屿、东山等旅游景区品质,打造一程多站式精品线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创造效益能力。依托便捷的沿海动车线,联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客源市场,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精品旅游线。
  平潭旅游区
  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以坛南湾为主体,开发度假酒店群、度假海滩、游艇俱乐部等高端海滨度假产品,形成以海滨度假为主导,以海上运动、观光休闲等为支撑的海岛旅游产品体系。积极争取旅游免税购物等优惠政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游艇俱乐部、台湾精品购物街。借鉴台湾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两岸旅游合作方式,开辟两岸联线旅游,打造富有特色的海峡两岸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区。
  东山生态旅游岛
  包括东山县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着力开发海岛休闲、海上运动产品,加快绿色体育运动公园建设,推进高端旅游休闲度假项目,挖掘关帝文化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海岛旅游精品。发展联接厦门的海上游线,加强与南澳国际生态海岛的旅游合作。积极探索对台旅游先行先试,打造海峡两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先行区,加快建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第三章 加强品牌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实施项目带动和精品建设战略,全力打造海峡旅游系列品牌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福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提升海峡旅游品牌
  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以重点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景区为着力点,优化提升海峡旅游系列品牌,构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主体支撑。
  温泉古都 有福之州
  加强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昙石山等闽都文化资源挖掘,开发闽江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独特的都市温泉资源优势,以都市温泉、温泉小镇为主要开发形式,深度挖掘温泉养生文化内涵,提升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功能,打造“闽式温泉”旅游精品,着力打造“中国温泉之都”。
  海上花园 温馨厦门
  加快完善都市休闲、购物、商贸、会展等功能,积极开发滨海度假、海洋生态、主题公园、邮轮游艇、文化创意、高尔夫度假等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新旅游产品,持续提升厦门旅游整体形象,建设中国最佳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海上丝路 文化泉州
  深度挖掘泉州古城“海丝”文化内涵,展现闽南文化以及惠女民俗、多元宗教、石雕工艺、陶瓷文化、茶文化等地方文化,重点开发清源山等特色鲜明的“海丝”文化系列旅游产品。通过节庆活动、文化演艺、商务会展等形式扩大宣传促销,并联合相关地区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泉州旅游品牌。
  浪漫九曲 仙境武夷
  发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品牌优势,深入挖掘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发展山林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严格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加强景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扩大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武夷山品牌形象。
  中国丹霞 灵秀泰宁
  发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优势,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以海峡旅游(三明泰宁)产业园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大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峡谷、泰宁古城等景区,开发山林湖泊度假、丹霞地学科考、古城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完善景区交通、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东方古堡 福建土楼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优势,深入挖掘土楼文化内涵,注重永定、南靖、华安等地土楼旅游产品差异性开发。整合温泉、生态、田园、乡村等资源,丰富土楼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强化整体营销,形成发展合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精品。
  妈祖故里 朝圣湄洲
  丰富妈祖朝觐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办好妈祖文化旅游节,增强妈祖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扩大湄洲妈祖的海内外市场。促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海滨休闲旅游精品,改善接待设施,完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筑景观改造,创建国家5A级景区。
  胜利起点 光辉古田
  以古田会址为核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等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发挥古田会议红色旅游品牌的示范效应,使之成为我省红色旅游龙头、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体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的精品。
  地质奇观 亲水闽东
  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优势、山海川岛的资源优势和畲乡文化优势,整合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鲤鱼溪、三都澳等旅游景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扩大闽东北亲水游知名度,培育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
  滨海火山 日出东山
  依托火山岛地质公园奇观和东山独特的海岛风光,加快开发漳州滨海旅游资源。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推进旅游房车营地等新型业态开发。通过打造东山国际旅游岛和火山岛旅游胜地,带动滨海度假、海岛观光、文化体验、温泉养生、休闲娱乐产品的综合发展,培育漳州滨海旅游品牌。
  东海麒麟 神奇平潭
  加强对海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完善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生态海岛观光区。重点发展以坛南湾、海坛湾为主的滨海旅游度假区,以石碑洋、仙人井为主的海蚀地貌观光区,以君山、南寨山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区,以长江澳、山岐澳为主的海上运动旅游区。挖掘壳丘头遗址、军事遗迹、传统民居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旅游购物,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休闲胜地。
  二、完善四大旅游精品
  以四大精品旅游项目为抓手,丰富和完善福建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旅游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旅游精品
  充分发挥生态优美、景观奇特以及森林覆盖率为全国第一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武夷山、泰宁、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连城冠豸山、德化石牛山、政和佛子山、仙游九鲤湖(九龙谷)、清流九龙湖等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山地度假、科考探险、生态养生等旅游产品。
  滨海旅游精品
  充分发挥海岸线长、沙滩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优势,重点推进厦门湾、泉州湾、闽江口、三都澳、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地的滨海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海上运动等旅游产品,加大海岛旅游开发力度。发挥厦门港口优势、经济优势,加快完善邮轮旅游设施,打造邮轮母港;福州、泉州、平潭等地努力创造条件,建设邮轮停靠港。依托福州、厦门、泉州、平潭等地海洋资源和高端客源市场优势,积极发展游艇旅游,重点将厦门打造成为中国游艇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游艇帆船赛事基地。
  文化旅游精品
  实施《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祖地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闽茶文化、瓷艺文化等八闽文化独特内涵,重点打造福建土楼、湄洲岛、泰宁古城、马尾船政、三坊七巷、武夷山古汉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安溪海峡茶博园、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基地、宁化客家始祖文化园等文化旅游精品,注重开发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俗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主题公园和演艺产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与开发,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闽南红砖建筑、闽浙赣廊桥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管理,处理好旅游发展、群众利益和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红色旅游精品
  以古田会址为龙头,重点开发龙岩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三明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东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数量丰富、内涵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注重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落实《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完善第一期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的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快建设第二期的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专栏二:四个十大精品旅游项目

1.十大生态旅游精品:武夷山、泰宁、冠豸山、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永安桃源洞、福州鼓山、厦门园博苑、漳州花博园、仙游九鲤湖(九龙谷)、德化石牛山。

2.十大滨海旅游精品:鼓浪屿风景旅游、平潭岛国际旅游、湄洲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惠安崇武滨海旅游、东山生态旅游岛、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嵛山海岛生态旅游、英雄三岛(大嶝、小嶝和角屿)旅游、三都澳海上渔城旅游、环马祖澳旅游。

3.十大文化旅游精品:武夷山“双世遗”、福建土楼、泉州清源山(海上丝绸之路)、湄州妈祖、宁化世界客家始祖文化园、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马尾船政文化、福州昙石山遗址、南安郑成功史迹文化旅游、福建茶文化。

4.十大红色旅游精品:上杭古田会议旧址、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龙岩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三明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漳州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东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旧址、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长汀红色“小上海”。


  三、开发四大新兴旅游产品
  温泉旅游产品
  充分发挥温泉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文化特色挖掘,融合生态、高尔夫等资源,以温泉都市、温泉小镇、温泉度假区为主要开发形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打造福州温泉之都、厦门海湾温泉旅游区、泉州(安溪、永春、德化)生态温泉旅游区、三明(清流、大田)温泉旅游聚集区、漳州(云霄、漳浦、龙海)滨海温泉旅游区、龙岩(永定、连城)客家温泉旅游区、莆田(仙游、涵江)温泉休闲旅游区等温泉旅游精品。
  乡村旅游产品
  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景区,以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为开发形态,重点打造农家休闲度假、村寨文化体验、现代农村展示、生态农庄观光、旅游城镇游览、山林康体养身、民俗风情体验、红色旅游融合、滨海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精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会展旅游产品
  依托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发达的经济基础、活跃的商务活动,不断完善相关设施,积极发展会展旅游。
  康体旅游产品
  依托我省体育产业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休闲旅游。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结合滨海、生态、温泉等资源,打造山水、生态康体旅游精品。

第四章 健全旅游要素 延伸旅游产业链


  促进旅游要素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增加旅游供给,强化服务功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一、完善旅游交通运输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