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
2010年全省城市数量23个,建制镇数595个,城镇人口总量21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7.09%。“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口城镇化水平累计上升了9.79个百分点。
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有序推进,试点县市成效明显,2010年“国优”、“省优”覆盖率达88.24%。2008年以来,全省有6项工作分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全面推行“阳光计生行动”,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全省“一盘棋”格局初步形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宣传教育氛围浓厚;优质服务提质提速,技术服务网络逐步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统计质量不断提升;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丰硕,并应用到人口计生工作实践;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强基提质工程”扎实推进。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主要表现在:
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进一步明确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人口问题更加重视,也增强了全社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识,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摆在“十二五”规划的突出位置,进一步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民生问题,为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困难,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改变,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跨越发展,必然吸引大批人才进入,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四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将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口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2010年,全省人均土地面积4.98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8亩,低于全国的10.9亩和1.48亩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8亩耕地的警戒线。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将继续增大。
育龄妇女规模持续扩大。我省上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按照代际间隔推算,目前已进入新一轮出生高峰期。与上一次出生高峰不同的是,本次出生高峰不是育龄妇女的高生育率所致,而主要源于庞大的育龄妇女规模。据推算,“十二五”期间全省育龄妇女人数接近1100万,处于高位运行。此外,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依然较强烈,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行政手段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2010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2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42%。据预测,到2015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2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6.3%。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89.9万人,约占全省老年人口的14.5%,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老年人口服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十二五”期间,如果不实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的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规模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省流动人口达到1107万人。由于流动人口职业、住所多不固定,婚育信息掌握难度加大。而一些地方计生管理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流动人口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计生服务,流出人口漏管和超生的现象较为突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力度加大,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流动人口规模将进一步增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家庭结构特征发生深刻变化。家庭户规模从2000年的3.53人下降到2010年的2.98人。在家庭小型化的同时,还呈现结构多样化、居住离散化、关系松散化的趋势和特点。单人、单亲及空巢等家庭比例大幅度提高,三代及以上大家庭比例逐步下降。传统的家庭功能出现弱化的趋势,家庭婚姻、生育、养老等方面出现诸多新问题,急需政府制定政策,优化家庭功能,发挥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整体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