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对接,充分发挥农业和森林生态资源优势,拓宽农业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森林旅游和乡村旅游,科学开发不同层次的观光休闲、生态农业、森林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并结合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和旅游名镇名村,增加农民在第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到2015年,全区休闲农业园发展到500个,农家乐旅游点发展到1300个,累计带动旅游点农户年人均增收超1万元。
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完善各项补贴和扶持政策的有效机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增加补贴种类,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要通过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整合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并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奖补机制,重点加大对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信贷、企业和社会等多方投入。抓住中央实施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争取一批重大项目投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二)改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稳定和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应发挥为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确保小额信贷投放每年都有较大增长。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推进农村担保基金业发展。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继续推进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入期货市场交易。
(三)加强科技支撑。突出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特别是抓好种养特色农产品品种繁育,着力解决高效益特色产业良种问题。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三免”技术、农作物“三避”技术、绿色植保、生态高效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生态健康及标准化规模养殖、林木丰产种植等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创新推广间套种、立体养殖、轮养等科学种养技术,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实现叠加增收。加强对农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应用,努力实现农业资源效益最大化。大力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重点抓好技术、技能、开发、经营、管理等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推进扶贫开发。围绕到2020年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继续开展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水、电、路、田等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整合资金,加快兴边富民行动步伐。继续把异地安置作为破解大石山区贫困的有效方式抓好抓实,重点抓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扶贫培训,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加大信贷扶贫力度,继续扩大扶贫到户贷款的覆盖面,让更多贫困农户获得信贷扶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