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切实加强棉田中后期管理工作的通知

  三、防病治虫,减少损失
  今年我省部分棉区二代棉铃虫大发生,发生期较历年偏晚3天左右,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防控工作。当百株累计卵量9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达20头时及时进行化学防治。三代棉铃虫,当百株有低龄幼虫15头时,应采取化防措施。据报今年盲蝽象危害也趋重发生,7月份第三代若虫将进入孵化期,从此以后出现世代重叠,逐渐无明显代数界限,加之棉田郁闭,进入特别难防治时期,应及时检查主茎顶尖和果枝顶尖,当田间新被害株率达5%~10%,百株有虫5头以上,应及时防治,可喷施氟虫腈、毒死蜱、吡虫啉等农药,兼治蚜虫、红蜘蛛、烟粉虱等害虫。鼓励组织机防队对棉花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以提高防治效果,减轻棉农劳动强度。
  对于已发枯黄萎病的棉田,可用一些缓解枯黄萎病的农药灌根或喷洒,如25%使百克、12.5%的速效治萎灵等。同时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加1%的尿素液,每隔5-7天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喷2-3次。
  四、抗旱除涝,力夺丰收
  近两年灾害性天气频发,特别是旱涝急转对棉花生产影响很大。对于氮肥施用较多、密度较大、化学调控不到位的棉田,在雨水较丰沛的环境条件下,极易引起旺长、疯长,主茎日增长量超过3厘米。这样,就会造成棉花过早封行,棉田郁闭严重,蕾铃大量脱落和烂铃增加。一些渍涝的棉田,棉花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枯死。因此,应因地制宜,强化棉花花铃期肥水管理,及早疏通沟渠,保证排水畅通和棉花正常生长。
  同时,花铃期也是棉花一生中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此时如果土壤缺水,会影响棉株生长和肥效的发挥,将导致棉株早衰、蕾铃脱落,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因此,棉花伏期遇旱,当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时,可隔行浇水,每亩灌水30~40立方米。进入吐絮前期(8月下旬、9月上、中旬)应保持稍高的土壤水分(占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此时如遇秋旱,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可浇水,每亩灌水30~40立方米。棉田中后期遇旱浇水对防止早衰、增加铃重、提高纤维品质有显著效果。
  五、及时摘拾存储,提高原棉质量
  为防止后期雨水对棉花产量、质量造成影响,棉花吐絮后要及时摘拾,特别是对铃壳发黄开始变黑的棉铃,要及时摘除。摘下后,直接放到向阳处晾晒,或在1%的乙烯利溶液中浸蘸后晾晒,可获得部分收成,减少损失。正常的棉铃一般吐絮后7天纤维品质最好,因此棉花吐絮5-7天摘拾为宜,每7-10天采摘一次。要搞好四分(分收、分存、分晒、分售),防止“三丝”(化纤丝、毛发、色织物丝)混入原棉,提高棉花产量和原棉质量。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