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东、南护岸露出水面,全年顺利完成6亿多元的年度投资任务。广珠铁路珠海段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广珠城轨广州南站至珠海北站段实现通车。珠海港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完成年度投资任务。金港路金凤路段开工建设,拱北口岸改扩建一期工程动工,横琴口岸客车“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开通运行。珠海大道辅道建设、港湾大道改造及柠溪路、紫荆路、翠香路改造完工通车。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竹银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珠三角区域绿道网1号、4号线珠海段建成,珠海成为全省第一个拉通省立绿道的城市。宝塔石化、成城沥青等项目投产,中航通飞项目总装厂房和综合办公楼投入使用,航空运营业务正式启动,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珠海LNG、路博润润滑油添加剂项目正式动工,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三一重工、玉柴发动机制造等项目配套和前期工作积极开展。华润聚酯、南方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正式落户珠海。
(三)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外贸出口稳步增长。
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03亿元,增长20.5%。全市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13.5%,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稳步上升。旅游市场增势喜人,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380.53万人次,增长14.2%。全市旅游总收入136.2亿元,增长3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3%。其中,食品类累计涨幅为5.3%,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鲜菜类价格的累计涨幅分别达10%、15.9%、2.4%和12.9%;居住类价格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建材及装修材料价格逐步走高的推动下,累计上涨5.9%。
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4.8亿美元,增长16.1%,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其中,出口208.62亿美元,增长17.3%;进口226.18亿美元,增长15.1%。从出口结构看,一般贸易出口增势良好,增长49.8%,比加工贸易出口高33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强劲,增长41.8%,比外资企业出口高29.5个百分点。主要出口市场依次为香港、美国、日本和德国,出口额分别增长6.2%、23.9%、32.2%和48.5%。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成效明显,其中对俄罗斯、印度、阿联酋出口分别增长1.8倍、1.3倍和1倍。民营经济走向国际市场成果显著。我市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47.8亿美元,增长49.5%。全市引进内资注册资本金总额80.14亿元,增长41%;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24亿美元,增长3.7%。
(四)自主创新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制定了《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并获市人大通过,为优化自主创新制度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新增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76件,创历年最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新成效,数字娱乐产业公共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新增工程中心16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全市各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6家。全市3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省级立项,获得资助金额2515万元。新增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3个、科技创新平台3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省市两级风险准备金全部到位,用于科技金融的风险准备金达到4000多万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10年专利申请量为3554件,增长27.9%;授权量2768件,增长37.9%。广东天章纸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认真落实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推进污水处理在全市覆盖。三灶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新青污水处理厂进入试生产,平沙污水处理厂开始进水调试,白蕉和富山水质净化厂动工建设。强力推进污染治理工程,一批重点排放企业脱硫工程取得进展,粤裕丰钢铁、恒信糖厂热电联供电厂等脱硫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全力推进环保模范城迎检工程建设,西坑尾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首期工程动工建设,伟力高污泥集中处理工程投入使用,平塘涌整治初显成效,杨寮唐家水厂环境安全隐患清理工作取得进展。狠抓节能措施落实,严格实施高耗能项目限批制度,先后启动节能降耗A级、B级、C级应急预案,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3.64%,完成了年度和“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公交节能取得突破,108台LNG公交车、8台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