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规划引导作用明显,“十一五”产业规划得到较好执行,网点布局规划和行业子规划不断完善,所有的设区市和48个县(市)编制了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流通领域法规不断健全,行业监管依法有序开展,典当、拍卖、直销、二手车及报废车、成品油、散装水泥、特许经营和酒类经营等行业监管得到加强。生猪定点屠宰成效明显,市、县(市、区)、乡三级生猪定点屠宰率分别达99.8%、9973%和97.09%。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财政、税收、用水用电等政策措施有所加强,流通企业金融环境有所改善,投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商贸领域综合行政执法逐步展开,已有9个市、县(市)列入商务部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改善。
(二)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将成为承接国际中高端制造和服务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国内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内需外需协调拉动型转变,扩大消费已成为我省重要发展战略,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但是,“十二五”期间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发展态势尚未明朗,消费市场竞争加剧,电子商务、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以及我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对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商贸业发展任务更为艰巨。“十二五”期间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机遇是:
1.商贸流通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在我国将扩大消费内需确定为长期战略导向的背景下,居民消费升级换代将不断加快,家电、汽车、建材等耐用品消费继续增长,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也将大幅提升,全省消费品市场将保持繁荣活跃的良好态势。市场拓展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构建通畅高效的浙江产品营销网络,扩大浙江产品销售,保障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扩大消费方面,依托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构建便捷优良的居民消费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市场,提高最终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充分发挥流通环节的价值实现和提升功能,引导工业生产从制造环节逐步向品牌营销和产品研发拓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2.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的现代流通格局正逐步形成,商贸流通已从传统的实物流通逐步发展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融合的全要素、全过程流通,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归宿点。同时,“十二五”期间新兴消费群体正在成为消费主流,适应年轻一代消费的连锁经营、网络购物、信用消费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消费模式将快速发展,物联网、高速铁路等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使城市之间的商圈互补联动成为现实。传统商品批发市场等业态将逐步与会展、物流等生产性现代商贸服务有机融合。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将推进“双向流通”的发展,成为“十二五”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增长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3.全省新一轮战略布局为商贸流通业提供新平台。“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地位的确定,将推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发展我省港口物流业,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海铁、海路联运网络发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点改革,将加速市场、城市和产业的融合,增强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为进一步探索市场与城市、市场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以及内外贸一体化提供发展新模式。此外,制造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也为我省转变商贸流通发展方式,深入谋划商贸产业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1.商贸流通业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流通巨头纷纷凭借资本、人才和管理优势,加速在国内市场布局,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并通过设立国际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从流通终端渗透到整个流通环节。另一方面,本轮金融危机对欧美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模式的影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2.商贸流通业体制改革更加艰巨。管理体制上,由于历史原因商贸流通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现象仍没有根本性消除,政出多门的问题依然存在。经营体制上,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提升,流通领域组织化程度较低,传统市场主体大而不强,现代流通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商贸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