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更加紧迫。在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中西部快速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省商贸流通业的传统优势正逐步弱化,以商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浙江产品销售的需要,亟须构建更加通畅高效的营销和配送网络,提升我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价值。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商贸政策法规,夯实商贸流通产业基础,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商贸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功能,为我省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按照“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实现大转型”的总体要求,推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商贸流通强省”的目标。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便捷、安全、优质、多元的城乡现代生活性商贸流通网络,初步实现高效、节约、增值和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工农业产品流通网络,流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更加完善,商务信用和行业监管机制逐步健全,政府服务更加高效。
1商贸流通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壮大。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生产性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3生活性商贸流通体系快速升级。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社区商贸服务更加完善,各市全面建成居民生活综合服务平台,餐饮、家政等居民生活服务稳步发展,网上购物、都市配送等现代消费方式推广应用,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网络基本形成。
4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健全。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5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流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省连锁率达到35%,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达12%,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培育2-3家营业额超1000亿元的综合性商贸企业,5家营业额超100亿元和10家营业额超50亿元的商贸零售企业。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平台;中华老字号、钻级餐饮、金鼎百货等商贸品牌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推动成品油流通、拍卖、典当、生猪屠宰等特种商贸行业稳步发展。
(三)战略重点
1转型发展。按照“创新强商”的总体要求,推进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流通方式现代化,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实现组织方式现代化,加快商品交易市场经营主体由摊位制向公司制转变,鼓励市场创新经营和管理模式,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缩减流通环节,提高经济运行速度和效益。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自动化、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先进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推动流通产业从销售终端向整个流通环节延伸,提升商贸流通对上游产业的引导控制力,全面推进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