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积极建设生产性商贸服务集聚区。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标准为要求,强化展会、物流、营销和电子商务等商贸服务功能,推进生产性商贸服务集聚区建设。加快品牌展会培育,进一步办好“杭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等一批综合性展会。结合块状经济特色,培育轻纺、塑料、五金工量刀具等一批专业性展会。整合物流资源,引导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分离外包物流、营销、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细化集群产业链分工,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商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推动有产业依托的商品批发市场逐步向集“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展示中心、物流中心和设计中心”于一体的生产性综合商贸服务区转型。
(三)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1.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网络建设。结合农村社区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提高农村连锁网点覆盖面。整合农村商贸资源,加快推行“一网多用”,鼓励发展农村综合商贸服务社,融合农资、药品、图书、音像和社区服务等经营内容,提高农村商业网点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农村物流配送方式,支持商贸企业采用公交车搭货、上门提货和农产品易货等配送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推动农村连锁超市信息化改造,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村超市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浙江农村电子商务网”,推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发展。
2.积极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和经营指导,推动更多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下乡。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提升发展一批乡镇传统庙会,培育具有农村市场特色的“购物节”。不断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通过“农家乐”、“农家菜”吸引城市消费群体到农村消费,推动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向农村延伸。
3.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产品展销中心、仓储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改造升级一批辐射能力强、产业带动明显的大中型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经纪人营销等流通模式发展;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探索发展拍卖、期货等交易新模式。
4.进一步完善农资供应网络。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快推进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农膜等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建设,提高农资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率,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的现代农资流通体系。加大农资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完善售后服务,强化科技咨询,依托连锁网点,建立健全农资检测和监督机制,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农资售后服务体系,探索发展大型农机租赁、农资和农产品易货贸易等服务模式。
(四)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
1.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由城市向农村市场延伸,切实提高连锁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产品丰富、消费便捷、售后服务完善的购物网站。鼓励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和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提高电子商务销售比重。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连锁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商贸企业配送网络,加快建设城乡生活配送服务体系和生产资料加工配送网络。引导物流配送企业推广装卸机械化和配送自动化,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冷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经营户的公司制改造,提高市场集中度;推进大型商贸企业自有品牌销售,规范发展虚拟经营,提高流通的终端控制力和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