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局原则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城市停车战略和策略为指导,支持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适应交通需求管理目标和措施的需要。
(二)符合“就近、分散、方便”原则。路外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500米,停车场形式因地制宜,在建筑密度高的中心区优先考虑立体停车库形式,同时积极引进智能化交通管理手段,提高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兼顾配建停车场,并注意结合轨道、商业中心设置。路外公共停车场是配建停车场泊位的补充和调节,应重点布置在综合性商业、服务和活动中心、CBD地区、改造潜力小的建成区、交通换乘枢纽等地区。公共停车设施应向地下车库方向发展,并宜与轨道、大型地下商业文化设施等结合在一起。
(四)近远期结合。充分考虑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使停车设施建设既能满足近期要求,又能为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五)节约用地原则。停车设施应因地制宜,尽量减少拆迁,节约土地,在用地紧张的地区以立体停车设施为主。
二、布局要求
(一)土地利用条件。公共停车设施布局需要考虑周边用地的规划和建设条件,要与周边土地利用相协调。公共停车设施的选址布局应考虑拟征用土地的建筑物改造可能性、管线影响、水文地质处理、文物等因素。
(二)道路交通条件。连接停车设施出入口的城市道路,其通行能力是否能够承担停车设施建成后产生的诱增交通量。不同道路等级、不同交通流量状况对停车设施出入口有较大影响。
(三)停车设施的可达性。停车设施的布局宜靠近使用者目的地,其步行距离在承受范围之内,距离不大于500米。
(四)停车设施规模。考虑到设施使用率和经济效益,停车设施容量宜适当。为了满足区域停车需求,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停车设施规模最大不宜超过500个(标准小汽车)。
(五)绿地广场地下空间的利用。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地下停车库上面覆土厚度应满足多种植物的绿化种植要求。利用绿地的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设置要规范,避免与绿地上休闲的人产生人车冲突,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城市景观。
三、停车场形式及用地选择
在三环以内路外公共停车场主要以地下停车库、机械式立体停车楼(塔)为主要形式,三环以外区域以平面停车设施为主。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