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经州、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公众的意见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对确定和命名的本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特定区域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生态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
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办法,由同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公布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项目,应当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者文化空间;或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群众基础;或者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评审标准如下:
(一)具有展现自治州各民族文化创造力杰出价值的;
(二)扎根于村寨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
(三)具有促进自治州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
(四)出色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水平的;
(五)具有见证自治州各民族活态文化传统独特价值的;
(六)对维系自治州各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者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亡的。
第十五条 列入州、县两级代表性名录,具有重大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州、县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逐级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六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名录,及时发现濒危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逐级上报。
濒危、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施抢救性保护,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
抢救性保护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采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系统、真实、完整地记录、整理;
(二)征集、收藏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可移动代表性实物;
(三)保存、修缮相关村寨、民居、城堡、碉楼、建筑物、传习所、展示馆等不可移动代表性实体;
(四)依法实施的其他抢救措施。
第十七条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所涉及的建筑物、传习所、展示馆、古遗迹及其附属物,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在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