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应消费升级要求,多样化、多层次发展农产品加工。比较优势原则。依托资源、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重点支持优势地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原则。强化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产业化经营原则。 着力构建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绿色安全理念,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三)规划目标。
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到2015年,力争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不含烟草) 销售收入达到7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9郾6%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龙头企业快速壮大。实施“5255”工程,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过50亿元的20家、过10亿元的50家、过亿元的500家。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加工装备和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粮食、畜禽产品加工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
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每个重点产业形成1-3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力争粮食、畜禽加工业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农企利益联系更加紧密。 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带动全省农户面达到70%以上,加工原料90%来自企业自办基地或“订单”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质量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
三、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粮食、畜禽、果蔬、油料、茶叶、水产品、棉麻、竹木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
(一)粮食加工。围绕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稻精深加工,扩大优质精米、有机米、营养糙米和功能性大米加工份额,提升“湘米”品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积极研发新型大米食品,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将大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作为粮食精深加工的主攻方向,加大对谷壳、碎米、米糠和米胚等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年大米加工量在30万吨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好的湘米加工骨干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稻米加工产业。 充分利用省内和省外粮食资源,提升面类、酒类、饲料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引导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向洞庭湖地区、湘中南地区集聚。力争到2015年全省粮食商品化率达到6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粮食加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