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水产品加工。 以淡水鱼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速冻鱼片、风味鱼制品、冷鲜鱼制品加工,扩大鱼卷、鱼丸、鱼片等方便食品加工份额,开发鱼肉蛋白质、活性肽、调味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鼓励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加工。 重点支持养殖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具有现代化加工水平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引导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洞庭湖地区集聚。 力争到2015年水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七) 棉麻加工。 以棉花、苎麻加工为重点,搞好棉麻加工与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需求的有效衔接,实施棉纺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三无一精” (无卷、无接头、无梭和精梳) 产品比重,加速麻类植物制痒、不飘移等技术攻关。 引导棉麻精深加工企业向常德、益阳、岳阳、株洲等地区集聚。 力争到2015年棉麻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八) 竹木加工。 注重竹木加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放在突出地位,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开展木质素、竹纤维利用等技术攻关,发展精深加工。 着力解决竹木板材等加工产品所含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问题。 引导竹木加工企业向湘西、湘中和湘北地区集聚。 力争到2015年竹木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四、主要任务
围绕原料基地、龙头企业和品牌、科技创新、现代物流、产品质量安全等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主要环节,夯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
(一) 建设与加工需求相适合的原料基地。
1、研发、推广优良品种。 针对我省优质稻、生猪、果蔬、油菜等农产品品种多而杂、适合加工率低等问题,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的技术攻关,在每个主导产业确定一批优良品种全面推广。 加大对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防止品种变异。
2、实行标准化生产。 加快制定和完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等标准,推动种养环节生产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
3、提升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规范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等原料基地建设模式。 支持龙头企业领办、参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自建原料基地。 将推进“一村一品” 纳入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村” 和“专业乡镇”。围绕加工需求调整种养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抓好优质稻、生猪、油菜、油茶、柑桔、茶叶生产基地县及优势区域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到省外收购加工原料、建设原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