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中央对北京安全稳定的一贯要求相比,与广大市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特别是与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应急体系的要求相比,本市应急体系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一是“一案三制”建设和规范化程度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区县应急管理机构的人员还需进一步配齐配强,应急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细化配套制度和措施,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应急管理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仍然比较缺乏。应对巨灾的体制机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是重要基础设施综合防范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抵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能力较弱,部分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场所、重要交通枢纽的建筑物抗震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应急保障计划还需完善。
三是应急处置救援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物资和避难场所等资源统筹规划及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大型、特种设备及空中救援装备数量不足。各类基础信息亟待整合共享,突发事件快速评估和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通行机制和现场指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对巨灾的队伍、物资、场所等准备和能力总体不足。
四是基层应急能力需进一步增强。街道(乡镇)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应急设备设施和技术系统的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基层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有待强化,信息报送和预警机制尚待完善。
五是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需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公众防灾应急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尚待提高。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责任尚需有效落实。
二、“十二五”时期首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形势
“十二五”时期,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履行“四个服务”的职责,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北京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时期,结构升级、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快将伴随各类矛盾凸显和突发事件高发,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首都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
(一)自然灾害风险日趋频繁。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强降雨、干旱、高温、浓雾、冰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仍是北京面临的主要灾害,极易诱发城市交通拥堵甚至瘫痪等次生衍生灾害,对首都经济社会活动、城市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威胁。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旅游景点和度假村存在较大潜在危害。北京处在VⅢ度高地震烈度区,首都圈以及华北地区具备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背景。外来有害生物对农林生产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危害。
(二)各类事故灾难仍然可能高发。
本市已形成12大类、6万公里的地下管线网络,因自然老化或人为外力破坏造成的管线破裂、泄漏和路面塌陷等突发事故仍时有发生。过境交通压力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多,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露、爆炸、污染等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中心城区超高层建筑集中,发生高层火灾的机率增加。人员密集场所、有限空间作业、地下空间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筑施工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可能有所增加。第二产业中的高风险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危险因素;产业间的关联更加紧密,突发事件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使灾情加重。
(三)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作为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人口急速扩张对城市承载能力形成严峻挑战,人口高度集中导致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强。水资源严重不足,资源能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别是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600万辆,日均出行总量将达到约5600万人次,交通安全压力持续增大。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初步形成,大客流冲击日益严峻,安全运营风险持续存在。城市生命线系统日趋复杂、脆弱性增加,极端天气、外力破坏构成的威胁不容忽视,并可能导致部分能源品种紧张事件发生。
(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
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北京对外交往扩大、人员密集流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发生各种输入性新发或烈性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疫病防控难度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尤其是本市所需60%的动物产品来自外埠,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本市发生由已知因素导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数量将稳中有降,但由未知因素或外埠食品及相关产品污染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增大。药品安全和职业中毒、化学中毒事故高发趋势较为明显。
(五)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更加复杂。
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污染引发的上访、聚集等群体性事件仍将较为突出。不排除发生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可能。流动人口增长过快,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国际化速度加快,使北京的社会安全环境更加复杂,突发事件处置难度加大。恐怖主义、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和敌对势力制造社会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增加。涉外突发事件增多趋势明显。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中外游客的旅游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因金融突发事件、物价上涨、生活必需品供应波动等导致的民生问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信息化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三、“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按照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和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防大灾、抗巨灾,以提升处置救援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预防为重点,以强化应急准备为抓手,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作用,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实现本市应急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