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1、以人为本,服务全局。
  坚持“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首都发展稳定大局,有效减少重特大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首都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和管理,统筹推动应急体系建设发展。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方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3、统一规划,整合资源。
  统筹部署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发展,加强重点项目的论证评估,对全市应急资源进行总体布局。抓好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挖掘现有资源潜力,促进各部门和各区县信息、队伍、物资、装备等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4、统筹推进,突出重点。
  合理安排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时序,分阶段、按计划统筹推进,确保应急体系全面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选择一些重点项目作为突破点,既要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又要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应急准备。
  5、分级负责,分步实施。
  按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街道(乡镇)的建设任务,实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任务和项目,分步组织实施,实现稳步有序推进。
  6、先进适用,科学规范。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经验和科技,保障应急体系高效运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和制度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发展与运行的规范化。
  (三)发展目标。
  从建立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应急体系的高度,到2015年,构建具有首都特色、国内领先、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进程需要的、比较健全的现代应急体系。
  1、“五个深化”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本市《实施办法》全面贯彻落实,配套制度和措施不断完善,法制化建设全面深化。各类应急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不断健全,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应急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科学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应急体系和应急指挥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继续深化。突发事件应对的社会参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化建设持续深化。
  2、“九大能力”实现新提升。应急准备、综合防范、快速反应、恢复重建、基层应急、社会参与、城市安全运行、巨灾应对和科技支撑等九大应急能力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效率持续提高,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面降低。
  3、应急管理水平取得新突破。实现应急管理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重大活动应急保障为重点向全面构建首都公共安全长效、常态机制转变,从以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向以应急能力建设为中心转变,从以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为重点向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相结合的公共安全管理转变。
  4、公共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安全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应急宣教培训不断加强,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安全应急意识和文化素养大幅提升,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形成。

  “十二五”应急体系发展规划分类目标

序号

指标

目标

1

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

达到90%以上

2

建筑物抗震能力

城区抗御6级地震,郊区基本抗御6级地震

3

全市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事故

控制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指标以内

4

群体性食物中毒人数

控制在万分之一人次以内

5

国家级和市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县

〔分别为至少建立1个、5个〕

6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建成300处以上〕

7

街道、乡镇专职应急工作人员

至少配备1名

8

全市每个社区、农村中注册应急志愿者

〔不少于10名〕

9

突发事件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事发后12小时之内实现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