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循环农业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10个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创建了种养结合和循环利用模式、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等一批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鼓励发展生态安全农产品,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编制了《杭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集中或分散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推进“十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5.建立新能源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成效。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至2009年末,建成国内首个兆瓦级屋顶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节能与环境产业园2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200万千瓦;全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52.96万平方米。加强水能和生物质能利用,全市累计开发小水电349座,发电量达640万千瓦;全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企业5家,垃圾填埋沼气发电企业1家,总装机量达8.6万千瓦;启动实施十万农户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3.92%。
6.推进生态市建设,循环型社会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生态“1250”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区域环境整治,健全污水收集系统,建立绿色消费体系,循环型社会得到加强。全面开展区域环境整治,推进太湖流域杭州段、市区140条河道,半山地区、“一绕四线”沿线、北大桥地区等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环境明显改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不断加强,至2009年末,全市已建成日处理5000吨以上污水处理厂2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68万吨/日,提高了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12.79%和12.4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4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9.28%。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我市被列为首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临安市通过国家级生态市验收,桐庐和淳安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余杭区获联合国“生态和谐、环境美丽”最高荣誉,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46个、省级生态乡镇95个、各类省级“多绿”工程467个。建设绿色消费体系,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社会绿色消费体系,开展“绿色超市”、“绿色商场”、“绿色集贸市场”、“绿色饭店”创建活动,鼓励使用再生资源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
专栏三:
生态“1250工程”
生态“1250工程”于2005年开始实施,选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养殖业污染物处理、废弃矿山生态恢复及“青山白化”治理,河道的水生态系统恢复,新能源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村镇建设,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和食品及基地建设等12个重点领域,在每个领域内开展50个试点工作。
至“十一五”末,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1%。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4.1%。畜禽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93%,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优质林面积552万亩。
(二)发展的紧迫性。
我市面临水和大气环境容量有限、土地和水资源短缺、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问题,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1.水和大气环境容量有限,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废水排放压力大。近几年来,我市废水排放逐年好转,但排放总量依然偏大,2009年我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达12.68万吨(其中工业排放8.37万吨),氨氮排放总量达0.7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0.24万吨)。全市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2009年全市主要河流市控以上45个常规监测断面功能达标率仅为60%,钱塘江下游受大肠菌群和石油类污染仍然存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和东苕溪(青山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均为中度,西湖水质为轻度。二是大气环境依然严峻。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市区一类区、二类区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还未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2009年市区酸雨率为85.4%,pH平均值4.48,属于较重酸雨区,其中淳安县属较重酸雨区,主城区、余杭区、桐庐县、临安市、建德市属于重酸雨区。
2.土地和水资源短缺,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面积少,2009年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1.39亩)水平的29.5%,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7995亩/人的最低警戒线。建设用地拓展受限,按近几年我市农转用报批面积保持约6万亩/年进行测算,至2020年我市实际可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约为35.6万亩,全市规划期内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将在3年内(即2014年)用完。用地指标不足,2005-2009年上报的建设用地中,我市使用土地折抵指标占2/3,计划指标仅占1/3,缺口较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我市可供开发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十分稀缺,新增建设用地遭遇耕地占补平衡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水资源短缺。2009年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07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立方米,更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7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的1/3。
3.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能源外部依存度高。我市能源资源匮乏,自供率约为3%,所需煤炭及煤制品、油品、天然气等能源品种几乎全部依靠外地调入,且远离一次能源的主要生产基地。二是电力短缺。2009年全市地方电厂上网电量仅占9.3%,购入量占74.4%,电量外购依存度高;2009年全市最高峰用电缺口为10万千瓦,腰荷时段用电缺口为40万千瓦,晚峰时段用电缺口为50万千瓦,电网存在电源性用电缺口。三是能源生产率不高。2009年我市能源资源生产率为14286万元/吨标准煤,与温州16129万元/吨标准煤相比,低1843万元/吨标准煤,与发达国家相,差距更大;现阶段我市仍处于能源依赖曲线的上升阶段(见图3-1)(图略)。
4.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污泥及危废处置等问题逐步凸显。伴随着全市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市能源消费型的大气污染造成局部地区酸雨严重,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造成局部市郊农田的污染;规模化养殖对农村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受有机污染物及类激素物质的污染问题也开始显露,成为土壤污染的一个新趋势。2009年全市完成小流域整治9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4.48平方公里,但小流域水土流失依然严峻。
(三)发展的有利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多次专题研究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先后制定了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等政策措施,自2006年起率先建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循环经济“770工程”、工业循环经济“2632”工程、生态“1250工程”,并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杭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
2.经济实力雄厚。“十一五”期间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市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财政总收入1245.44亿元,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税收优惠、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支持,提供足够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我市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民间资本充足,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50%以上,已拥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行业领先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连续七年进入“全国500强民营企业”行列的企业数量蝉联全国首位,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3.块状经济发达。我市民营经济发达,形成了55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其中萧山发展了纺织、羽绒、汽配、钢构、精细化工、花木、纸业包装、纱艺花边等块状经济;余杭发展了家纺、服装、丝绸、针织、竹制品、蜜饯、建材等块状经济;富阳发展了造纸、通讯电缆、球拍、门窗、自行车零件、工艺品、豆腐皮等块状经济;临安发展了节能灯、电线电缆、医药、服装、竹制品、五金工具等块状经济;建德发展了化工、低压电器、五金工具、伞业、水泥、自行车零件等块状经济;桐庐发展了制笔、针织、服装、皮件、箱包、机械、石材、兔业等块状经济;淳安发展了饮用水、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块状经济;高新区发展了软件、通信设备制造、动漫等块状经济。发达的块状经济,为我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环境设施健全。我市环境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见表3-1),2009年全市污水处理率为89.28%,生活垃圾处理率、用水普及率、全社会用气率均达到100%,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基础保障。
表3-1
2005-2009年杭州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年
度
| 用水
普及率
| 全社会
气化率
| 全市污水
处理率
| 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
|
2005
| 100%
| 99.17%
| 76.93%
| 100%
|
2006
| 100%
| 100%
| 76.64%
| 100%
|
2007
| 100%
| 100%
| 80.67%
| 100%
|
2008
| 100%
| 100%
| 83.24%
| 100%
|
2009
| 100%
| 100%
| 89.28%
| 100%
|
5.科技实力雄厚。我市拥有省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和众多部、省、市属科研机构,集纳了我省8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强大,2009年我市拥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企业110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心157家和市级339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26074件和15414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我市被评定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我市雄厚的科技实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环境执法加强。法规条例不断完善,修订和制定了《
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
杭州市机动车辆排气污染物管理条例》、《关于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实施意见》和《关于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案件移送管辖暂行办法》,完成了《杭州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
杭州市机动车辆排气污染物管理条例》。环境监督管理加强,2009年飞行监测工业企业561家次;检查工业企业38945家次,办结环境违法案件1042件;完成14253个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0%以上;全市排污费开征户数9594家,征收排污费16764万元。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内在动力。
(四)面临的制约因素。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难度加大。总体上说,发展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的特点。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效益下降,资金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持观望等待态度,积极性不高。一些引领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国家鼓励但不能保证眼前利益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不快。
2.结构性和面污染源加大循环经济实施难度。“十一五”期间,我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局部区域废水、废气、粉尘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结构性污染依然较为突出,造纸、印染等污染较为严重的传统产业在一些区域的工业中仍占较大比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相对滞后。
3.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在税收、价格、统计考核等政策制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实行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的政策后,由于省里先征后退需经过初审、复审、终审等三道环节的审批程序,导致税款无法及时返还给企业,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价格政策方面,污泥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价格政策还不配套。企业实施中水回用或使用再生水成本较普通自来水高,中水利用价格缺乏竞争优势。对垃圾处理补贴缺乏规范,导致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统计考核制度方面,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和监督考核指标尚未建立,有关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跨企业、跨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存在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
4.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较滞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发展循环经济当前急需的污泥脱水与处置技术、工业固废分类与利用技术、餐厨垃圾收集与利用技术、碳捕捉与利用技术等有待进一步突破。
四、“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环境立市”战略和“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的目标,以资源节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低碳生产为手段,以法制建设和强化监管为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产业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