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加强土地集约。按照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体系的要求,以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为重点,突出节约,注重集约,强化土地利用效益。健全闲置土地的动态监管机制和措施,采取限期开发、调整项目、整理复垦、土地回收等多种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深化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城镇土地收购储备重心从新增建设用地储备向存量建设用地整理转移,加强对城镇零星空闲和闲置地的归并、调整、互换和前期开发。积极开展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产权住宅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后宅基地的腾退,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再利用或复垦。
  厉行水资源节约。加强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加快划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入河污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制定水资源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三条红线”的评价体系。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优化供水管材,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全面推行阶梯式水价,合理确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单项用水定额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推广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型设备、器具。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小区中水利用系统建设,减少污水排放量。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在建筑施工、绿化养护、道路清扫中推广使用中水。在饮服业、学校、机关等事业单位大力开展节水活动,争创节水型单位。
  强化原材料节约。加强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消耗最少的资源和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为标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严禁过度包装,从市场价格入手出台规范性意见;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3.鼓励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采购。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ISO14024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比例。到2015年,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比例达到95%以上。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继续倡导“无纸化办公”,推进“节约型机关”评选,全面实施能源资源使用“减量化”的具体举措。
  倡导绿色消费。结合绿色社区的创建,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需求,倡导理性消费与清洁消费,引导居民环境友好地消费;增进反复利用意识,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加强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抵制“白色污染”,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加强垃圾的分类收集,将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分类放置。
  开展绿色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激励机制,开发和推广绿色材料制品、可拆解再利用产品、节能节水型产品、环境无害型产品、功能替代型产品等。建立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的行政管理机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把企业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健全和完善绿色法规,明确企业的绿色营销责任,真正使企业成为绿色生产者。
  推进绿色认证。制定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评价标准、实施程序和管理方法,推进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企业认证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并依法纳入国家认证监督体系内;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产品的检测和指导工作;开展“绿色诚信”,强化诚信制度和相关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4.推进低碳环保。
  加强碳汇建设。大力推进森林生态提升、森林碳汇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等工程,加强林相改造和森林灾害防控、提高生物多样性。到2015年,全市碳汇能力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超过65%,森林蓄积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固碳能力达到850万吨以上。
  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快推进城西污水处理厂、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临江污水处理厂二期、临平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加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程改造,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到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
  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扶持、规范节能服务公司(ESCO)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管理等专业服务。组建合同能源管理仲裁委员会,解决合同能源管理过程中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等;组建第三方节能质量检测机构,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客观、公正、科学、专业;成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担保基金,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担保。成立合同能源管理专项扶持基金,引导企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节能改造。加快出台《杭州市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落实财税优惠和鼓励政策。“十二五”期间完成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20项。
  (五)构建循环支撑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1.构建完善废物分类收集系统。
  建立完善垃圾、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强制回收产品、包装物等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设施。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多层次的废物集中分拣整理场所。以社区为基础,将废物分类收集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在社区建立废物分类收集网点。鼓励居民家庭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鼓励社区自主建立废物分类收集网点。
  2.构建循环经济服务平台。
  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科技资源,推进技术升级改造、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其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建立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污染减排的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开发平台和转让推广网络体系。针对不同企业、行业需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标准、技术等咨询服务,为企业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建立清洁技术储备库,采用服务器--客户端开发相应的技术查询用户系统,实现数据存储、数据过滤、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多层次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连接企业和技术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态适用性技术支持。
  3.成立废物资源交换贸易中心。
  培育和发展面向全国的可再生资源废物市场,建设综合性、行业性废物交换信息系统,建设区域性废物交换贸易中心。重点发展汽车废旧配件、废旧家电、废旧电子、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废钢、废铜、废纸的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交易,吸引国外和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废物削减、废物交换、废物循环和废物处理处置。按照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原则,建设2-3家区域性废物交换贸易中心,余杭区和萧山区各建一个区域性、综合性废物交换贸易中心。积极推进虚拟废物交换中心建设,建立与废物交换有关的企业、产品、项目、政策和科技成果等数据库。
  4.设立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中心。
  总结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经验,加快组建全市排污权交易机构,以重点污染行业为重点,建立多种形式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机制,激励企业积极通过技术进步开展污染防治,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六、空间布局
  依托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根据上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将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构建成“二核、二带、多点”空间架构。
  “二核”,是指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发展核心区和城西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核心区。
  “二带”,是指沿“三江”循环经济发展带和沿“三河”循环经济发展带。
  “多点”,是指富阳市造纸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临江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余杭区环保装备循环经济试点基地、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南方生产基地、临安绿色照明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再制造业”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德绿色能源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等。
  (一)二核引领。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发展核心区。依托江东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片)和空港经济区,引导以企业间、产业间、园区间的循环补链、资源综合利用、减量化生产为指导,加强招商选资,重点发展新型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配套设备制造、节能环保设备、金属制品、机床、仪器仪表、钢结构等产业,推动大江东区块基地化、集群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城西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核心区。鼓励和支持在杭的23所高等院校,以及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院所等,以派出机构、分支机构、总部等形式进驻大城西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核心区,组建循环经济研发机构,建立国家和省重点循环经济发展实验室、中试基地,加强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等攻关,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二带串联。
  沿“三江”循环经济发展带。以钱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三江”)环境保护为目标,以萧山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富阳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建德经济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等建设为重点,推进沿“三江”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入园发展。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大对石化、造纸、印染、电镀等废水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推进企业入园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中心镇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着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建立“村集、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实现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控制肥药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提高“三江”支流水功能区水质,形成沿“三江”循环经济发展带。
  沿“三河”循环经济发展带。以运河、苕溪、规划运河二通道(“三河”)环境保护为目标,以国家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临安经济开发区、大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主城区)等建设为重点,推进沿“三河”循环经济发展带。加强企业整治工作,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推进企业入园发展,鼓励开展废水、废物循环利用。提高污水处理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截污纳管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循环利用水平。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按照《杭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办等部门关于运河(含部分支流)沿线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强三河流域沿岸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大力推广“肥药双控”、“沃土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形成沿“三河”循环经济发展带。
  (三)多点支撑。
  富阳市造纸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富阳江南片造纸工业功能区拥有200余家造纸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涂布白板纸、牛皮纸、牛皮箱纸、瓦楞纸、卫生纸、宣纸、特种纸等30大类100余品种。基地以八一、春南、灵桥、大源、春江5个中水回用项目和富春环保热电、浙江三星热电、高桥热电等热电联产项目为建设重点,促进污水集中处理和联片供热,加强造纸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临江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利用我市的岸线资源、内河深水港口和我市现阶段精细化工的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基地建设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化工园区的先进经验,如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和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联合生产模式”,四川泸州西部化工城的“联合组团模式”,上海焦化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模式”,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区的“复合共生模式”等,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生产基地。
  余杭区环保装备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环保设备生产基地。基地建设将致力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垃圾焚烧发电系统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包括垃圾预处理、垃圾焚烧、烟气和尾气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先进设备以及成套控制设备生产。加快出台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在杭的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进驻基地或开设分支机构;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研发机构等入驻基地,形成集研发-生产-设备供给等一条龙服务。
  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南方生产基地。加快在钱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水淡化技术装备专属生产基地,鼓励一批生产企业进入基地发展;充分利用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技术实力,依托30余家海水淡化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大力推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产业集群为优势吸引省内外、国际跨国公司和一批院所、大专院校或附属机构来杭设立分支机构,将生产基地建设成为集研发、孵化、生产、成套一体化的膜法海水淡化配套设备生产和技术创新公共平台,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市政供水、中水回用、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
  临安绿色照明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临安市绿色照明产业起步于90年代初期,目前拥有绿色照明生产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余家,毛管和整灯产量15亿只,已与中山古镇、江苏建湖并称为全国三大节能灯毛管生产基地。基地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效吸纳和带动HID灯、LED灯、太阳能灯以及灯头、灯座、灯饰、主要电子元器件、包装、模具等配套产业企业发展。
  “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以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为依托,充分利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提取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再制造业”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抓住我市作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的机遇,在江东工业园区内设立基地,以一批杭州市汽车维修企业为依托,按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规范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回收体系,规范流通市场、促进兼并重组,推进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传动轴、压缩机、机油泵、水泵、轮胎等零部件再制造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汽车再制造业,打造成为我国汽车再制造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办公信息设备、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船舶等的再制造,提高我市再制造业水平。
  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探索“政府引导、集中收运、专业处理、市场运作、资源利用”的餐厨垃圾管理模式,推进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对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节能化利用,转化为复合生物蛋白原料、工业用油脂(油酸)等。
  建德绿色能源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德市水资源总量为18.5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4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总水量261.35亿立方米,常年水温在10.1摄氏度至16.2摄氏度之间,拥有丰富的地表水热能资源。以地表水热能、太阳能为重点,以水能、生物质能为辅,形成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