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11〕5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
二〇一一年五月

前  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产业兴起的新形势,未来5-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对于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立足福建实际,依据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先行先试、突出集约提升、突出跨越发展,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主要区域,着力打造若干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区,构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本规划是福建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产业布局,是今后指导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与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目标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福建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

  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624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2%,增速比“十五”提高2.4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省GDP增速高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达27.7%,占全省GDP比重达43.5%(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从业人员383万人,比2005年增长35.1%;实现税收68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8.4%。工业累计投资99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9.95点,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工业主导产业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临港重化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2010年轻重工业比重达48.8:51.2,产业协调发展并向适度重化工业提升;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4%,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45%,拉动全省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园区载体作用明显增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到45.5%,获国家授牌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4个。到2010年全省初步形成6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福厦光电、泉港石化、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泉州鞋业、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超500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4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9个。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5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亿元,开发新产品4万多项(其中省级新产品339项),企业专利申请数4000多个。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年均增长21%;拥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居全国第5位。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组织实施工业重点节能项目1023项,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1.08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5.5%,连续五年完成国家下达节能任务;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44%、1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淘汰水泥、炼铁、炼钢、铁合金、铅锌、造纸、皮革、印染、化纤、酒精、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
  但也必须看到,福建省制造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充分、工业总量与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定位,赋予海西区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各部委出台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举措,央属企业、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在我省投资兴业,既为我省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我省突出对台经贸合作,深化两岸产业对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全省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处在全国先进行列;我省港口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随着出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疏港公路建设的加快,拓宽了港口陆向腹地,为发展临港先进重化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此同时,全省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竣,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等挑战,必须把握工业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勇于先行先试,推动工业发展向先进制造转型、向集约经济转型、向创新驱动转型、向“两化”融合转型、向绿色低碳转型、向多元市场转型,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第二章 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二、基本要求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福建“制造与创造”双重优势,基本要求是:
  --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协调。以跨越发展求先行,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科学发展求升级,推动发展方式从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向提高产品质量、效益转变,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制造业向内涵发展模式转变。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协调。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加强宏观政策引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协调。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者,促进企业并购重组,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和行业领军企业。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协调。跟踪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特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加快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向绿色高端制造转型;推广先进节能降耗减排技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区域发展与全局统筹相协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区域,集中有限资源,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跨越;发挥内陆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山海协作,推动产业转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规模效益。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1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以上。形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基地)10个、产值500-1000亿的产业集群16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50家以上。
  (三)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左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开发新产品8万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达500项),企业专利申请数达9000个,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家行业领军企业。
  (四)绿色制造。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5立方米/万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安全、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

专栏1:“十二五”福建省工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目标

指标

属性

规模效益

1

工业增加值

亿元

6242

13000

预期性

2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6.2]

[15]

预期性

3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

[28]

[30]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率

%

27.7

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

预期性

5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6.38

预期性

产业结构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10以上

预期性

7

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基地)

1

10

预期性

8

产值超500-1000亿元产业集群(基地)

7

16

预期性

9

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企业

8

50

预期性

创新能力

10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25

30

预期性

11

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1.92

3.6

预期性

12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64

350

预期性

13

行业创新领军企业

--

50

预期性

绿色制造

14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

标准煤/万元

1.08

0.91

约束性

1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130

105

约束性

16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75

75以上

预期性

注:带[ ]的数据为五年平均值。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