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11〕5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七月五日
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二〇一一年七月
前 言
防灾减灾关系社会安定稳定,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加快全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福建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修编)》、《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主要阐述全省“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全力组织力量实施,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规划》依据《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9〕192号),由省水利厅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卫生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等部门联合编制。规划内容不包括测绘减灾体系和消防安全保障体系(专题另编),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灾害应急能力和救助水平有效提升
一是应急管理机构。全省县级以上政府都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以及相关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系。二是应急预案体系。省、市、县(区)已全部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29个专项预案、76个部门预案,各市、县(区)制定了专项应急预案1632个(设区市198个,县级1434个)、部门应急预案3528个(其中设区市548个、县级2980个)。三是应急协作机制。我省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地震、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民政等涉灾部门加强了协调沟通和协作。各地建立了“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四是应急物资储备。全省相继建立了防汛抗旱、抗震救灾、防台风、森林防火、动物疫病防控、医疗救治、消防、矿山救护、灾民救助等一批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库和储备点。五是应急救助机制。我省灾害应急资金快速拨付机制和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
(二)防灾减灾工程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江海堤防建设。全省已建成江海堤防总长达5877公里,全省县级以上城区防洪格局基本形成,省会城市福州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泉州市、漳州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他市、县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中小洪水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蓄水工程建设。相继建成了一批蓄水、引水、调水工程,已建成或基本建成水库3230座(其中大型21座、中型167座),总库容56.3亿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19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三是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建设。完成了1000多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重点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四是森林灾害防御体系,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连续九年位居全国首位。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全省林地面积914.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766.7万公顷,活木蓄积量5.32亿立方米,生态公益林占比30%以上;建成沿海防护林带3037公里,林种、树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木麻黄老林带二代更新得到有效解决,沙荒风口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五是地质灾害点人员搬迁和治理。2000多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治理或搬迁,近20万人免受地质灾害威胁。六是海洋与渔业安全体系。已建(含在建)中心渔港7个、一级渔港12个、二级渔港43个、三级渔港163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重点,以二级渔港和三级渔港为基础的渔港防灾减灾格局,渔船就近避风比率已达55%,保障了数万名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七是建立省电力备用调度场所。在异地建立了备用电网调度中心,配备专人值班,确保在省电力调度场所遭灾害破坏失去指挥功能时,能立即启用备用调度功能,保障全省电网的实时统一调度,维持电网持续安全运行。
(三)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卓有成效。建成了覆盖全省99%陆域面积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全面完成市县防汛指挥中心建设,建立了江河水库防汛调度数据库,完成了全省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库、重点防洪工程、渔港码头的远程视频实时监视系统建设。二是建设完成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成了“视频到乡、视听到村”的全省防汛海事卫星通信网络和覆盖所有市、县(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三是全面推进水文“320”工程建设。水文基础“320”工程设施实现了升级改造。四是气象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由陆地向海洋的拓展,气象台站基础设施面貌不断改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分级技术保障初步形成,气象预测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以上。五是地震预警救援体系逐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报、紧急救援等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逐步推进,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沿海部分地区达1.5级,烈度速报台网能在震后5分钟内确定全省地震烈度分布。六是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一百千万”工程,初步建成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了从省至乡镇信息的即时互享互通;通过覆盖全省山地丘陵地区1万多个村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质灾害防范能力明显增强。七是海洋与渔业安全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了海上立体实时观测网,研发了风暴潮预警辅助决策系统、海上突发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等海洋专题应用系统,建立了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东海预报中心的视频会商专线,完成了沿海9个验潮站警戒潮位值的核定工作,建成了由1个省级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6个沿海设区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监测网络。八是动植物疫病监测水平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镇)四级动植物疫病监测与防治网络,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九是研究开发“福建电网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在国内率先跨领域研究开发电网环境成灾因子及成灾模型,并成功用于电网灾害预警及灾患综合治理,电网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程设施建设仍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一是江海堤防。以防洪为主或兼有防洪功能的水库数量少,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滞后,“五江一溪”沿岸城乡防洪标准亟待提高,水库下游河道及两江汇合口地区,乡镇防洪能力偏弱,城区及重要区域排涝能力普遍偏低、海堤亟待强化加固等。二是水资源保障能力。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匹配,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程度不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三是水利工程。全省仍有相当数量的各类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亟待除险加固。四是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公益林经营水平较低,林分质量不高且提升缓慢,沿海防护林体系不够稳定,整体防御能力不高,江河流域森林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仍然较为脆弱,局部地区生态治理任务仍然较重。五是渔港布局不够合理。高等级渔港数仅占全省渔港数的7.3%,渔港建设滞后于渔业、渔村、渔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已建防波堤仅能满足55%的渔船就近安全进港避风。六是避灾场所建设。城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房屋等基础设施的抗御地震能力有待加强,遇大灾大难临时避难场所缺乏,已建避难场所设施设备落后。七是电网供电设施。近几年来,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06年的“桑美”超强台风、2008年的雨雪冰冻、2010年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都给电力设施造成了极大破坏,给恢复供电工作增加了极大难度。日趋加剧的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对电力设备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影响,对电网防灾抗灾水平及综合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监控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预警预报精度和时效性。气象、水文、海洋监测站网布局不合理,监测站网密度仍需增加,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预报预警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时效性有待加强。二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和防范措施难以及时全面覆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有待提高,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居民搬迁及工程治理任务十分繁重。三是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与监测能力。地震监测精度、短临预报水平较低,灾害快速评估能力较弱。四是病虫害防控面临新挑战。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新增加病虫害及外来生物危害逐年加重,病虫害防控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系统有待健全,快速测报预警防控工程基础设施布局有待优化,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三)防灾减灾综合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防灾减灾综合性政策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防灾减灾政策法规比较欠缺,救灾上下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城镇居民救助政策尚不健全,灾害保险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现有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抢险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紧急医学救援力量有待增强,抢险物资储备过于分散,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手段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四是防灾减灾投入机制、投资渠道有待拓宽。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需要。五是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需进一步普及,自救互救技能亟待提高,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中小学学校的防灾减灾基础科普教育需要加强。六是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还不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还很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程度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