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象与洪水预警预报体系
加强气象与洪水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与洪水预警预报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福建省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完善自动站信息处理与共享系统,建立和完善省级和地市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与保障系统。二是建立福建省气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1个省级发布中心、9个市级发布分中心、59个县级发布分中心,建立可靠的通信电路,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进乡村、渔区、学校、社区、企业。三是建设海西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分二期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一期为完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建设,包括新建三明、泉州、漳州、宁德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开展风廓线雷达网建设,完善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等,二期为城乡气象防灾服务工程,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等。四是开展福建省气象防灾中心建设。在福州金山规划建设福建省气象防灾中心,重点建设防灾业务主楼、防灾应急指挥中心、气象设备保障中心、城市气象对比观测场、风廓线仪观测场等设施。在福州仓山建新镇规划建设福建省气象台高空业务平台;五是加快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及支撑保障系统建设。完善平潭综合实验区海洋气象观测站、武夷新区气象中心建设,实施探测环境已遭受破坏的光泽、连城等台站搬迁。六是推进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争取在2013年建成覆盖我省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69个县(市、区)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山洪灾害预警“六个一”工程,完成80条山洪沟整治任务。七是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推进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建成省及九设区市水情中心、工情中心、旱情中心,继续完善县级防汛指挥中心,建设乡镇防汛指挥中心,推进村级预案的修订、演练工作。八是加快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完善全省九设区市巡测基地,建设水文站7个、水文实验站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7个、水文数据中心1个、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库1个和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预系统1个。进一步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在南平和漳州新设2个水质移动实验室并完善省局现有水质移动实验室。
五、森林与湿地防灾体系
充分发挥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在抵御台风和风暴潮、减少地质灾害、固土保肥、涵养水源、滞洪补枯、净化空气、固碳制养、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不断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固碳能力,构筑森林御灾体系。
一是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加快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完善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实施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龙江、敖江、木兰溪、赛江(交溪)干流、一级支流为主的江河两侧及库区周围一重山的造林、补植等。加快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修复,加强重点水土流失区、易灾地区的生态治理,实施江河流域及库区周围天然林保护工程,优化区域林分结构,提升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十二五”期间,完成流域一重山造林3.7万公顷,对142万公顷天然阔叶用材林实行封禁。三是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加快开发区、军营、校园等绿化美化以及城市片林、城边林带、城郊和城区森林公园建设,扩大城市森林面积;开展村镇道路、庭院、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推进绿色乡镇、绿色村庄建设;大力推进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两侧及一重山造林绿化美化;继续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建设。“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个,国家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30个,建设绿色开发区(工业园区)100个,绿色军营200个,绿色校园1000个;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通道绿化长度达9500公里、面积0.87万公顷,沿线两侧一重山造林绿化面积5.24万公顷;建设沿海基干林带32333公顷,红树林867公顷,纵深防护林171860公顷。四是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分改造,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增强森林的固碳和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完成中幼林抚育44.1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6.9万公顷,封山育林15.2万公顷。五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善自然保护区群网,优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逐步将重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列为自然保护区、小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提高保护和监测能力。强化天然湿地保护与恢复,维护天然湿地重要生态功能。“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新(扩)建自然保护区27个、自然保护小区(点)300个,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2处。六是强化森林火灾防控。重点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信息指挥系统、扑救队伍及装备、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推进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十二五”期间,建
设省级森林火险预警分中心1个、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131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31个,营造生物防火林带23473公里;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118支、森林消防半专业队伍164支,建设森林航空消防航站2个、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61个(省级1个、地市级9个、县级51个)。
六、防震减灾体系
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实施福建省地震监测预警与社会服务系统工程,提升城乡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一是优化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新建4个固定重力台站、新建20个地壳形变观测台并升级改造观测中心。二是建设地震流动观测台网。进行跨断层的地壳形变、重力场变化监测和地震重点监视区的加密观测,捕捉地震前兆信息。三是建设和完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和震害防御信息服务系统。确保系统能及时将地震预警信息向全省各有关部门发布。四是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促进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防措施的落实,完善抗震设防检查制度和协调机制,提高学校、医院等特殊场所的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推进城乡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加快沿海石头屋危旧房改造。五是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和救援能力。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建设指挥平台,建立健全地震救援抢险、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七、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是持续开展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清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情况,进一步评估地质灾害易发区成灾风险,修编省、市、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二是不断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强化基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成规模适度、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地质灾害专业技术支撑队伍。三是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与预警预报系统。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数据集成,形成“一张图、一体化”。四是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治理百处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完成千处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居)民搬迁任务,提升万个受地质灾害威胁行政村的群测群防水平,完成山地丘陵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达到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五是组建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开设强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等课题,深入研究极端气候条件频发背景下地质灾害成灾机制。
八、海洋与渔业安全体系
强化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灾害监测,观测网络,建立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救援的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我省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报网络。结合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省“十二五”续建项目的实施,提高重点海域精细化在线监测和预警报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报水平。二是完善各项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省、市、县、镇、村等五级联动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三是开展全省沿海海洋灾害风险区划。建设高分辨率的海洋防灾减灾地理支持平台,建立福建沿海精细化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模式和精细化近岸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制定沿海风暴潮灾害风险淹没图、风险区划图和疏散路径图以及福建近岸海浪灾害风险区划图。四是开展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建立海洋与渔业、防汛、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门间的海洋灾害调查统计协调机制,定期发布海洋灾害公报,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五是加强赤潮、海啸等灾害的跟踪监视能力建设。在赤潮多发的时间段内,通过卫星遥感、海上浮标在线实时监测、人工定点布设站位监测、海上活动的志愿者监视构成的立体监测网络平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范,提高赤潮应急处置能力,能够对所辖海域进行放射性物质的应急监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六是加快“百个渔港”和避风锚地建设。构建以一类渔港为中心轴,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五个市为片区的“一轴五区”渔港防灾减灾格局。七是完善渔船安全应急指挥和救助系统。加快渔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实现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与福建省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及福建省渔业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链接,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应急处置功能。
九、农林牧渔病虫害防控体系
加强病虫害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防范和除治力度,强化有害生物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一)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
一是建设完善省、市、县级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重点建设44个县市级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点300个,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300名,对病虫害发生与防控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二是建立农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控体系。对红火蚁、柑桔黄龙病、香蕉枯萎病、大豆疫病、稻水象甲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实施分类监控、属地治理。三是建立20~40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主要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四是大力推广新农药。建立10个以上示范县,重点推广高效低毒低残新农药,每年示范推广面积200万亩。五是加强植物检疫与重大疫情监控。建设20个县市级疫情监测站,建立乡镇级疫情监测点200个。六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覆盖率分别达30%和20%。七是开展农区灭鼠示范推广工作。建立13个农田灭鼠示范县,推广先进灭鼠技术及高效安全新鼠药。
(二)动物疫病防控
一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建设。加强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设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重点县(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乡镇畜牧兽医站站房建设。二是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10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和40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的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强化动物防疫信息收集与分析,构建完整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实现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动态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分析及疫情早期预警预报。三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系统建设。根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履行行政执法职能需要,以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配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设施设备。四是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系统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省级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省、市、县、乡、村疫苗冷链系统,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所需的疫苗、消毒剂等防疫物资的及时供应。五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建立省级数据库,逐步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