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场发育不完善。全省民航市场规模不足北京的1/24和天津的1/2,民航客源流失严重。一是民航发展欠账过多,市场发育不足,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二是与机场配套的地面集疏运体系不完善,不能高效地组织客、货源;三是机票价格相对偏高,航班选择余地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四是民航业与旅游业未形成互动发展效应,航空公司、机场和旅游公司在产品开发、政策对接、服务延伸方面缺乏协调,航空旅游产业链薄弱;五是临空经济不发达,航空物流、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业等临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与航空运输形成良性互动。
3投融资主体不明确。一是2010年之前,对机场运营补贴和航线培育资金投入不足,机场运营困难,普遍亏损,航线拓展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较弱;二是各级政府对机场建设投入不足,全省机场发展建设滞后;三是民航发展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渠道不稳定,未形成支撑民航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4体制机制不健全。省内各机场间未形成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科学合理、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导致全省民航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市场开发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5专业人才匮乏。由于我省民航基础差,很难吸引民航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人才积累严重不足。随着我省民航业的跨越式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民航人才的需求更加凸显。
(三)基本评价。
民航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2010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20197.10亿元,位居全国第六,占全国的5.07%,而民航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只占全国的0.55%、0.23%,占华北地区的3%、1.4%,民航业规模居全国第28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略高于宁夏、青海和西藏,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表4
河北省机场布局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评价表(略)
民航机场空间布局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地面距离1.5小时车程(或100公里范围内)为机场服务距离指标,我省现有机场体系覆盖全省县级行政单元的51.17%、人口的60.46%和GDP的66.34%,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83%、15.54%、24.66%。河北作为环渤海区域较发达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航空运输有更高需求。
(四)航空运输业务量预测。
“十二五”时期,河北省民航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民航局提出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为我省民航发展带来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航发展,全省形成了民航大发展、快发展的可喜局面和良好氛围;“四个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民航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民航奠定了市场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省航空运输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