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突发事件各领域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等措施,全省地震监测能力、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气象保障能力、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沙尘暴地面固定观测站点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地震、气象、沙尘暴、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滑坡、泥石流、草原病虫害、洪涝干旱等灾害监测系统和信息发布体系基本形成,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不断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6661件、沙尘暴灾害预警信息780 件、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预警信息2521件、地质灾害预警信息4994件、草原病虫害预警信息290件、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567件、煤矿危险源信息1328件、洪涝干旱预警信息2880件。
|
3.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初步建成了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突击力量,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4月12日,省政府依托省公安消防总队组建了甘肃省应急救援总队。兰州、嘉峪关、白银、平凉等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也依托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相继成立。“十一五”期间,市州共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87支、10972人;县市区共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716支、34457人;街道(乡镇)、社区(村)共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9477支、238374人。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在大力整合协调省、市两级政府和大中型企业应急救援力量基础上,建成了一批以公安、消防、医疗、矿山、防汛、国土资源、建筑工程、市政、电力、森林防火和草原防火、交通、环保、药检、动物防疫、核化等为主体的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同时,省军区还依托基干民兵队伍,建立了森林防火、消防灭火、供水设施抢修、电力设施抢修、燃气设施抢修和供热设施抢修等方面的专业应急救援分队152个。
--省级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有序推进。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专家组在应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于2010年底完成了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人员遴选工作和专家组成立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1年内将正式成立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2007年至2009年全省共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36个。
--应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和基层社区的青年志愿者,在抗震救灾、抢险救灾、应急救助、科普宣传和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应急通信与指挥体系建设。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国务院应急平台和省政府应急平台的计算机、图像接入和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以及甘肃电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发设计,基本建成了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并开发部署了“甘肃省应急平台体系调查管理系统”和“甘肃省省级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填报管理系统”。为省、市、县三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配置卫星电话150部,初步形成了全省应急卫星通讯体系。完成了从省卫生厅到14个市州的视频会议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网站系统、疾控系统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系统、省级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系统建设。建成了全省地质灾害视频会商系统和省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平台建设。
5.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物资储备库建设力度加大。2009年6月,依托甘肃储备物资管理局建成了省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同时,省民政厅还根据国家颁布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2009〕114号),在考虑灾情发生频率、人口密度、兼顾辐射保障面、交通运输等主要因素基础上,规划新建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1个,省级物资储备区域中心库4个,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9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40个。
--各级粮油储备数量不断增长。兰州、天水等城市落实了可保障供应1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全省粮食企业均有一定数量的粮油库存。中国石油甘肃销售分公司根据油库、加油站分布及应急需求,分别设立了东部、中部、西部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并补充了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
--防火及生物防灾物资储备不断增加。依托有关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资金,为部分市州及县市区配发了防火应急药剂、器械。全省15个单位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药剂药械储备库和药械储备建设。实施了省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甘南州草原防火指挥中心项目和肃北县草原防灾站项目,建成了1个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3个草原防火站,新增风力灭火机760台、防火专用车8辆、摩托车6辆、拖拉机4台、五铧犁4套、卫星定位和通讯设备28台(部)。
--交通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断增加。兰州铁路局加大救援设备投入,建立了工务应急抢险救援材料储备库,为各救援列车配备了带逼轨式加长型复轨器、道岔复轨器等新型救援设备,补充配备了索具链条、照明灯具、防毒面具和防护服等设备。从德国进口的160吨救援轨道起重机已加入兰西救援列车正式编组,并具备了应急救援能力。
6.恢复重建体系建设。
--加强事发地基础设施恢复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有效地保障了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尽快恢复。积极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救济救助,建立了社会捐助中心和社区社会捐助点,并广泛动员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开展互助互济。
--加强城乡建筑抗灾能力和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实施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工程,辐射带动中心城市和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工程建设。积极规划和建设避难场所示范项目,严格保护国家和省上规划的防洪保护工程、蓄滞洪区和地震应急避难场地,加强和完善人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城乡建筑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避难场所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十一五”全省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094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