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扩大优质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努力打造中国西部食品工业城。支持红太阳面粉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向集团化和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建设集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一体化的食品加工业基地。发挥黄羊河集团、甘肃一品弘植物油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专用油生产,开发生产专用油脂产品。建设规模化的肉类屠宰加工项目,加快畜禽屠宰、肉奶加工项目建设。依托金武经济区果品、蔬菜资源优势,促进瓜果蔬菜加工业向营养保健型、休闲方便型发展。加快规模化、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促进葡萄酒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啤酒麦芽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啤酒麦芽加工能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啤酒麦芽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啤酒业发展。充分利用棉花、亚麻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棉纺工业和麻纺工业,壮大饲料工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
积极发展生物产业。重点建设玉米淀粉、谷氨酸项目,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有机酸产品和氨基酸深加工产品。建设畜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多样化的生物制品。继续稳定和扩大特种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培育中药、藏药等特色医药,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及中成药技术水平,建设藏药生产基地和藏药制剂中心。支持兽药企业进一步扩大产品产量,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兽药生产基地。
第四节 联手共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围绕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加强金武经济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合作,依托金昌市新材料工业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以及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的产业集聚优势,跨区域延伸新型建材加工、化工以及铜、镍冶炼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地企合作、主业带动、园区支撑、产业聚集、延伸接续、利于循环”的发展模式,积极支持金昌市建立国家再生资源和固废利用基地,创立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提高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大余热、余压利用和冶炼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回收利用。
以发展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和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探索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和生产燃料乙醇,适度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有机肥和户用沼气,形成循环产业链。依托酿造、马铃薯加工以及果蔬、畜禽、中药材等生产加工,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新能源推广、商用建筑能效系统设施改造,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
专栏5 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1.镍铜熔渣还原铁项目。重点为金川公司建设年生产100万吨奥氏体不锈钢生产线。
2.马铃薯淀粉深加工循环体系项目。重点为在武威工业园区生产淀粉、全粉、雪花粉、精淀粉等,发展再加工膨化淀粉、方便食品、糊化α淀粉,薯渣、薯皮、薯水用于生产饲料、酒精、沼气生产等,沼渣等返回原料基地用作肥料。
3.煤电化循环经济建设项目。重点为在天祝工业园区内建设大型煤炭转运站;建设煤化工深加工产业;建设2×300万千瓦的煤矸石电厂;建设80万吨/年的电解铝加工基地;发展煤-电石-乙炔等化工产业链。
4.煤制甲醇转烯烃生产项目。重点为建设年产180万吨煤制甲醇转烯烃生产线。
5.工业固废利用项目。利用区内尾矿、冶炼渣、磷石膏、脱硫石膏、电石渣、粉煤灰等,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绿洲节水高效农业
突出河西内陆河流域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特色,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绿洲现代农业和国家级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带
围绕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突出金武经济区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培育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高效、生态农产品,形成金武经济区“绿洲中游高效农业产业带”、“南部农林牧交错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绿洲边缘生态农业带”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带。积极推进在两市毗邻地区金昌市水源镇与武威市双城镇率先围绕现代农业生产进行合作。
专栏6 优势农业产业带
1.绿洲中游高效农业产业带。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挖掘节水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以杂交玉米、瓜菜为主的制种产业和设施蔬菜、葡萄、啤酒大麦等高效种植业,着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以永昌县和凉州区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2.南部农林牧交错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坚持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人参果、食用菌和高原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着力发展以牛(白牦牛)、羊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突出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品牌。
3.绿洲边缘生态农业带。以沙产业为核心,大力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推广耐旱、抗沙且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和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推动金武经济区设施农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完善耕作和灌溉制度,创新和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水平,增强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效应。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菜产业。高标准建设酿酒葡萄基地,促进金武经济区威龙、莫高、皇台等龙头企业的葡萄基地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原料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红枣和枸杞产业,积极发展设施经济林,大力推广鲜食葡萄等优良品种,加快引进名优特新品种,逐步建立以日光温室特色水果为主的新型设施林业。加快发展瓜菜产业,调整优化布局,形成井泉、河灌区露地瓜菜和设施瓜菜、南部山区高原夏菜的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日光温室精细蔬菜、名优特瓜类产业。大力发展啤酒大麦、亚麻、中药材等河西绿洲特色农业。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加快南部山区绿色畜产品、中部绿洲优质无公害畜产品、北部肉羊等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养殖和小区、场、户建设。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引进优质良种,培育井、黄灌区肉牛、天祝牦牛、永昌和民勤肉羊、古浪土门羔羊等优势品牌。
壮大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制种产业,加快构建新型种业体系,创新种业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蔬菜和瓜果制种基地,全面实现种子生产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品牌化和龙头企业现代化。整合本地种子生产企业,以注册“武威种子”地理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为核心,积极开拓种子市场,努力提升区域内种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农业生产基础和特色优势,联手打造优质小麦、啤酒大麦、鲜食葡萄、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生产和畜禽养殖等特色基地,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扩大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创建知名的自主品牌。
培育发展沙产业。在积极开发和保护沙漠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长期以来沙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合理确定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突出抓好应用高新技术开展并适用于沙区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大力开发果品、药品、生物药品、保健品及藻类等系列产品,努力引进和推广节水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沙区水资源利用率和太阳能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灌木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推进以灌木为主的生物质能源、生物柴油和饲料林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第三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