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壮大区域性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专用原料基地,改善生产、加工、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规模经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展跨区域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支持酿造业、玉米及蔬菜制种、畜产品加工、啤酒原料加工、蔬菜加工、食用菌加工、饲料及高效肥料、农产品物流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共创金武绿色农业品牌。以绿色基地、绿色品牌、绿色加工为重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经营方式,促进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大力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严格的绿色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具有传统优势的胡萝卜、辣椒、高原夏菜、食用菌、人参果、瓜类等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共同打造金武绿色优质瓜菜知名品牌。
  创新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加强两市农业合作组织的联系,推进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支持区域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专栏7 农业服务体系

  1.建立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积极引进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大等单位科研力量,完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和科技示范网络。发挥企业和协会的积极作用,支持制种、畜牧等相关研究机构的研发推广活动。支持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的研发机构、企业和农业技术能人,建立跨区域帮扶机制。
  2.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两市农业、质监部门的合作,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健全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着力控制农业生产基地的外源污染和农业生产自身污染。联合开展打假、扶优、护农活动,加大对农药、化肥的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全面普及安全用药和科学施肥技术,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药、化肥的残留检测。
  3.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信息、仓储、保鲜、运输等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区域农产品物流联盟,形成两市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缩短农产品供应链长度,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探索建立“金武特色农业电子交易平台”,以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

第四节 创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
  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落实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建设规划的统筹。要把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危房改造面,加快国有林场、垦区棚户区改造,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农村道路和能源建设,构建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进一步推广农村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村服务作用,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村现代文明生活水平。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把农村发展纳入到城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之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倾斜力度。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以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城乡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等协调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易地移民扶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突出多元文化特色,促进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


  抓住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机遇,发挥金武经济区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彰显丝路文明的历史文化地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 共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金武经济区文化同源、民族民俗文化多彩、多元文化相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映的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突出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为代表的“五凉文化”、以多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为代表的“西夏文化”、以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相汇为代表的“骊靬文化”,大力提升武威“天马”文化品位,加强“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的宣传推介,扩大凉州文庙陇右学宫之冠以及佛教活动圣地鸠摩罗什寺等重要文化遗址的影响,再塑大漠风光、天祝三峡等特色自然生态优势,弘扬“中国镍都”现代工业文化品牌,精心策划并强化地域特色文化组合宣传,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升金武经济区文化品牌竞争力。

第二节 繁荣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


  加强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合作。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较大的项目优先发展。依托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点打造以“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祁连风光、大漠风情和天祝藏乡等为特色的生态风情游,以“镍都”金昌等为重点的现代工业观光和科技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将“中国·马踏飞燕-金武游”作为金武经济区旅游业的主打品牌进行培育建设,统一两地旅游景区旅游标识,共同主办“天马文化旅游节”,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拓展文化旅游发展新领域。建立并完善金昌、武威两市旅游业互惠机制,加强与敦煌、嘉峪关等省内外重要旅游城市和丝绸之路黄金线路的对接,提升“金武游”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栏8 重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点)建设

  一、培育重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1.以“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2.以祁连风光、大漠风情和天祝藏乡为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3.以“镍都”金昌等为重点的现代工业观光与科技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二、加快重点文化旅游景区(点)建设
  1.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以文物保护和遗址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雷台、文庙、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寺、白塔寺、瑞安堡、圣容寺、海藏寺、永昌钟鼓楼、骊靬古迹、长城遗址、三角城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