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金武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围绕重大铁路、公路、机场项目建设和站场布局,推进金武经济区内物流节点、网络建设,构筑与省内其他功能组团以及周边省区对接的物流大通道。
发展现代专业物流。以冷链物流为重点,加快武威市批发市场改扩建,建成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物流市场。依托金昌市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物流,建立国内领先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系统。依托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古浪工业集中区,发展能源化工物流。探索发展应急物流,应对区域内和周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特殊需求。
打造特色物流基地。积极推进武威煤炭集疏运加工枢纽以及金昌、河西堡物流园区项目建设。争取在金昌设立金武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物流区)。积极规划建设金昌有色金属产品交易市场、化工产品集散中心和武威、黄羊综合物流园区。依托金武高速公路,两市共建“金武现代物流园区”,形成集原材料供应、产品中转与加工、城市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在西部有影响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在金昌机场和武威机场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发展空港物流。
培育发展新型物流业。大力支持原材料和产成品包装、采购、仓储、流通、加工、分拣、配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围绕新型物流业态,树立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适应物联网发展,依托特色专业现代化物流基地,推广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打造金武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以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内外贸和经济合作协调发展为主线,培育若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商贸企业,共同打造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引进购物中心、便利店等新型业态,促进网络购物等无店铺零售方式的发展。加快社区、家政、养老等服务业和连锁加盟体系的发展。探索房地产和商业地产开发建设新模式,统筹武威市房地产开发和社区建设,建立统一面向两市的生态、人文、宜居生活区。
专栏11 商贸物流布局和重点市场建设
一级区域型商业中心。武威的一区(凉州区)、三县(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县)、一片区(西片区),以及金昌的一县(永昌县)一区(金川区)共形成7-10个区域型的商业中心,定位为本县区的商业主导区、集聚区;在凉州、金川两区规划建设2个较大体量的综合性购物中心,新建和改造2-3个商业文化旅游街。
二级社区型商业中心。由城镇所在地的社区商业,以及设立在较大行政村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组成,以集贸市场、中小型超市或农家店为核心,促进农资和农产品销售、邮政、医疗、文娱等服务网点相对集中,进一步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
第五节 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用与信息资源整合,全力推动“数字金武”建设,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应急指挥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互联互通。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区域性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开放式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整合发展宽带数据、互联网、互动增值业务,逐步实现数字电视基本频道、付费频道等频道资源共享,统一宽带和视频资费。加快推进统一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网络、电子社区信息标准和规范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支持和推广台商在古浪县黄羊川开创的“千乡万才”计划,加快建立农村信息平台,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和智力扶贫以及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水平。
第七章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坚持节水优先与适度开源相结合,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率先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实施农业综合节水措施,大力发展旱作和节水型农业,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农业节水设施,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深化农村水权制度改革和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以及产品更新换代,发展节水型产业,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水平,使重点工业企业全部达到节水型企业标准,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在保证不降低居民生活标准的前提下,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和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推广节水器具,引导居民更换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合理核定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实行阶梯水价制度。树立新的治水理念,深化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坚持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两手抓,理顺体制、依法治水、强化管理。在利用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更新步伐,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系统地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和作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地表供水量。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把金武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高效节水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统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综合治理方针,加大重点生态区域的综合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实施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切实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监测和评价,实现上下游的统一调度,合理用水、依法治水。以水源涵养恢复、防沙治沙、绿洲建设等工作为重点,逐步实现两市对石羊河流域的同步治理,构建流域综合治理体系。按照《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发改农经〔2011〕1300号),以民勤-昌宁盆地绿洲恢复和建设工作为基础,重点开展“三北”五期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和围栏封育等防沙治沙项目,积极探索多种措施综合治理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加快防沙治沙生态示范区建设。
加强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区保护。尽快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加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持力度,全面禁止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乱砍滥伐、乱垦乱牧、乱开乱采等行为,合力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和相关配套资金支持,探索水源涵养林区生态移民机制,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继续深化绿洲生态建设。以主干渠路为骨架、农田支渠和田间道路为支架,提高农区林网覆盖率。围绕国道、省道、县乡等四级道路,开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推进土壤和生态植被恢复工作,开展盐碱地改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民勤邓马营湖湿地保护工程、绿洲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建设等项目,建设义务植树基地。
专栏12 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1.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包括森林保护、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包括工程治沙、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生态监测站建设)。
2.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包括人工造林、封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退牧还草、退化草场治理、重点水源地保护、冰川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及人员分流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牧业生态经济优化调整等。
3.“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建设重点包括人工造林34.2万亩;在古浪沿沙区、凉州区东沙窝区、民勤沿沙区重点风沙口、祁连山林缘区划定封育区,封山育林(草)13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