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景电灌区沿黄灌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工程治理总面积792.89万亩,建设规模为56.85万亩,新建小型泵站5座,新建支渠34公里,修建各类道路13201公里。
5.邓马营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总规模96.5万亩,其中,封护湿地55万亩,重点公益林保护25.5万亩,新增人工治沙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草)8万亩。
6.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建设重点包括生态移民、土地适度开发,改建渠道14.06公里,新建渠道112.98公里,铺设乡村道路24.48公里。
第三节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有色金属、煤炭、石灰石、萤石、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合作调查评价与勘查,努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优化矿业结构。加强矿产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督管理机制。积极支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资源控制战略和资源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资源保障和接续能力。
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采用技术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多种措施,切实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立行政区交界断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凉州区、金川区、河西堡镇化学需氧量、氨氮外排总量,提高石羊河流域水体水质,缓解流域污染压力,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巩固金昌市区空气污染治理成效,加快实施两市城区集中联片供热工程,强化烟尘控制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切实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3 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工程项目
1.垃圾处理工程。重点实施金昌市小城镇垃圾处理工程,武威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压缩转用工程,天祝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及污水处置建设项目。
2.污水处理工程。重点实施金昌市小城镇污水处理、永昌县污水处理中水利用、武威市中水回用、武威工业园区和黄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项目。
3.镍都实业有限公司垃圾制气项目。利用垃圾气化焚烧技术,实施年处置生活垃圾13万吨、年产蒸汽15万吨项目。
4.铁柜山石灰石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采取挂网客土喷播、清理河道等工程治理措施,加快地质环境治理,治理面积180公顷。
5.杨家坝河城区段防洪及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防洪治理、景观提升、道路修建、桥梁架设等手段,实施杨家坝河景观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治理、跨河大桥、滨河大道及两岸危旧房改造等工程。
第八章 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打造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重点,加强公共财政支撑,统筹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同创,努力提高金武经济区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第一节 促进区域教育共同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城乡、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和共享教育资源。构建两市教育交流沟通平台,建立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推进教师跨地区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协商共建共用院校科研实验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技术培训资源共享,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共同打造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加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等建设。充分发挥金昌工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和武威农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优势,共同打造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基地以及集课堂教学、就业培训、技能创业、职业介绍为一体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开展合作办学。探索和创新金昌、武威两市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支持两地学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设立教学、培训、科研分支机构,鼓励跨区域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提高办学质量。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合作办学等方式扩大对方招生名额。支持两地企业和社会机构接收在校学生生产实践和实习。
打造统一的教育信息平台。建立金武经济区教育信息网站,打造拥有视频会议、信息发布、专题网站等功能齐全的教育信息平台。分领域开发统一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系统,共同建立和采用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推进统一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第二节 健全医疗卫生合作机制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统筹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覆盖两地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医疗合作服务机制。探讨建立医疗市场管理信息互通机制和异地就医协管机制。支持两地共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加强120急救网络体系对接,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利用和急救网络联通。探索建立医师多地点执业注册制度,促进医师合理流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交流。联合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合作发展。建立金武经济区统一的基层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建立城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城区医院现有优势,通过实行跨区域结对帮扶、双向转诊、慢性病管理等制度,形成城区医院与农村基层医院的良性互动,支持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建立公共卫生协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公共卫生监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卫生监督工作合作力度。积极探索重大疫情信息通报与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机制和卫生事件互通协查机制,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应急专家、应急物资等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节 推进人力资源统筹开发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统筹推进两地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提升区域劳务经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两地形成人才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人才使用机制。
建设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功能完善的区域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河西地区人力资源配置示范中心。完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建立金武经济区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和劳动就业服务管理资源库,逐步构建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劳务信息网络。加强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合作,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创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共建金武经济区创业项目库,共同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健全鼓励、引导和支持回乡创业的工作机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转移就业协作机制,强化农村劳动力、失业和待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统筹协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金武经济区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加强区域内就业政策的协调和衔接,统筹规划两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建立金武经济区农民工就业综合服务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式培训。加大劳务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强天马故里石油工、五凉古都巧手女、沙井遗址瀚漠人、苍松巧女、华锐冶炼工等劳务品牌,形成更多特色优质劳务品牌和优势工种。实现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相促进、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拓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一体化协作执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