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确定检索目的,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索工作,通常,按检索目的不同,数据检索可分为专利技术信息检索、新颖性和创造性检索、专利族检索和法律状态检索等;
(三)确定准确的检索时间范围,通常根据预警产品技术方案确定的时间、检索目的、相关国家或地区专利的保护期限等因素进行确定。
第九条 进行数据检索和筛选时,应先确定初步检索方案,包括选择并确定检索入口、检索式以及数据库。
第十条 检索入口,又称检索途径,是用户作为检索依据文献的特征,包括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常用的检索入口包括:
(一)专利分类号检索入口,包括国际专利分类号、各国专利分类号、特定出版物使用的特定分类号;
(二)名称检索入口,包括专利申请人、专利受让人、专利权人、专利出让人、发明人、设计人等;
(三)专利文献号检索入口,包括申请号、公开号、公告号、专利号;
(四)关键词检索入口,根据前期产品技术方案的分解结果列举的与技术特征相关的各个关键词。
第十一条 检索式的确定,应根据检索目的,通过逻辑运算符连接不同的检索入口确定检索式,通常情况下:
(一)所输入的条件越少,检索式越简单,所查到的专利量越大,查全率越高,但非关联专利的数量也会增加;
(二)如果根据检索人员或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通过检索查得的资料过多而导致非关联专利的增加,则视情况增加条件,如果查得的资料过少则视情况减少或放宽条件。
第十二条 数据库的选择应根据产品意欲出口的国家或地区、预警的预期效果、各数据库文献存储量、时间跨度、更新速度及使用费用等情况确定,常用的数据库如下:
(一)公用数据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日本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商标数据库、中国专利检索系统等;
(二)商用数据库--Delphion、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STN Express等。
第十三条 初步检索后,对初步检索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初步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于误检、漏检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调整检索式,进行再次检索。也可重复进行检索。
第十四条 在确定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基础上,根据检索结果展开数据筛选工作,通过初步筛选剔除不相关专利、失效专利以及重复专利:
(一)根据关键词、标题、摘要的内容提示进行数据初步筛选,排除与产品技术特征明显不相关的专利;
(二)查询专利的法律状态,去除无效专利;
(三)可将同族专利合并处理。
同族专利,是指基于同一优先权文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地区间专利组织多次申请、多次公布或批准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专利。
第十五条 将通过初步筛选获得的专利整理形成数据库,为开展数据对比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第十六条 逐篇阅读和理解初步筛选出的专利,与本企业产品所含技术方案进行比对并结合技术相关性、保护范围等多角度对专利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筛选出高关联专利,为开展专利侵权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高关联专利,是指与预警企业产品的技术方案直接相关或者相同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