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青政字〔2011〕30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八日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
“十二五”是我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充满机遇的五年。制定并实施《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智能化水平,大力度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和海洋科技产业,高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跨越式提升、经济模式跨越式转型、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1、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更加扎实。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00家,比“十五”末增加73家。重点实验室158家,其中新增国家级5家、省部级19家、市级1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其中新增国家级5家、省部级1家、市级24家;科技孵化器15家,其中新增国家级3家、市级8家;新增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3家。2009年,全社会研发(R&D)投入9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5%;2010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987亿元、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97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63%、156%;研发活动人员达26万人年、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1547台(套),比2005年分别增长35%、120%。
2、城市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整建制落户我市,中科院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成立,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中心、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正式奠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建设;德国朗盛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运行,一批区(市)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并运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对行业和企业创新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
3、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一五”期间,我市承担的国家、地方、企业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达35万项,比“十五”同期增长45%,其中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4800余项,项目资金逾32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余项、经费273亿元,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65%、99%。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数字家庭流媒体终端、自升式钻井船、1000KV特高压导线、LED背光模组、智能交通等近百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共获国家科技奖31项、省科技奖308项,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85%、31%,其中“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4、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规划建设了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光电子、高速列车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2010年实现产值逾6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11%;培育了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滚动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75家,其中特锐德电器成为我国创业板首家批准上市企业。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701%,分别比“十五”末提高200%、381个百分点。
5、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我市建成省级痛风病重点实验室、省内首家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库、首家省级角膜捐献接收机构。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常见毒物致病性和毒性数据库、常用农药快速检测毒理学质谱库,建成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平台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提高了我市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食品药品检验水平。开发应用可移式多普勒雷达、海水源热泵等50余项科技奥运创新成果,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强警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我市成为首批全国科技强警试点市和示范市,全市十二个区(市)全部跨入省级科技强警示范区(市)行列。科技应对浒苔效果突出,在浒苔监测预警、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墨、莱西等5市全部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带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农村科技服务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6、国内外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我市与中科院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中科院在青研发机构由2家增至8家,新引进了中科院5个专业技术团队、100余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我市企业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达81家,合作开发项目1100多项。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我市与法国布列斯特市签署了海洋科技中心合作协议,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驻我市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市半导体所与俄罗斯拉明斯克仪表设计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我市与境外科技合作项目达560项。
7、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全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明确了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发布了《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青岛市科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成立了青岛市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和市科技战略研究所,重组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整合了全市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建立了公益性、综合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大型仪器、文献、专利和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计划申报、科技查新、技术合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新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和示范基地10家,全民科技素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我市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获“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9名、“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9名、“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8名。
8、知识产权管理迈上新台阶。出台了《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专利保护地方法规,建立了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日益优化;建成了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国家专利技术(青岛)展示交易中心,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显著增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我市专利申请430万件、授权21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1万件、授权2292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81%、145%、281%和278%;万人专利授权量达278件,比“十五”末增长138%。
(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中央“转方式、调结构”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要求相比、与先进省市的发展情况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较大。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6%,低于全省平均增速63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12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2009年仅增长05个百分点,而全省平均增长23个百分点。我市虽然培育出了数字家电、新型显示、高速列车等高端产业和一批领军企业,但大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仍然缺乏龙头企业和本地配套产业链,产业集聚程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弱,未能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当前产业体系中,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软件和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与上海、深圳、苏州、无锡、大连等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根源所在。
2、城市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够高,企业创新欲望不够强烈。“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引进建设国家级大院大所取得了好的成效,但由于历史积淀少、基础薄,我市高端研发机构数量相比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差距较大,创新体系整体上还不够完善,人才、技术、设备、投资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还不够突出。同时,我市虽然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但总体来看,企业创新欲望还不够高,创新活力不足且发展不均衡。全市有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300余家,开展科技活动的仅有45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3%的大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企业研发总投入比重却高达62%。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81%,而且近年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05-2008年分别为118%、112%、097%、086%)。
3、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作效果不够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针对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关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意见》等。但与国家要求相比、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部分国家优惠政策没有用足用好,缺乏市级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比如企业研发费用150%加计抵扣、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科技项目配套资金等落实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我市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未出台科技进步条例,特别是针对创新型企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化基地建设、人才技术引进的政策措施力度不够大,创业投资、科技保险及科技银行等科技金融政策也不够完善。此外,产学研合作尚未完全破题,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一些短平快项目上,缺乏长远部署,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至今尚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