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新资源科学配置机制不够健全,各类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够高。我市科技资源目前仍处于多部门分散管理状态,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在科技资金分配、科技项目立项、科技项目资金监管等方面缺乏全市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企业为获得更多支持,同时向多个部门提出申请,造成了重复支持。此外,由于利益机制的制约,不同单位之间的科技协作意识较弱,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导致科研项目低层次竞争、重复引进、低水平建设,科技资源重复配置而不能合作共享,造成了大量的闲置浪费,严重影响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5、引进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外为我用”的技术引进开发机制亟待建立。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我市现有的技术创新体系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但一直以来,我市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缺乏功能完备的中试平台和产业放大渠道,无法承接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建设像工业技术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园这样的先进技术承接转化平台迫在眉睫。同时,我市还缺乏高层次、系统性的技术引进开发机制,大部分的对接洽谈活动和技术引进工作都仅停留在部门组织层面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有较大的局限性。
6、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有待提升。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依然较弱,不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概念淡薄,只注重成果开发而忽略专利保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申请专利的不足2%。此外,高质量自主知识产权不多,知识产权尚未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0年,我市专利、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处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中下游位次,专利申请总量不及排名第一的深圳的1/4。市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的比例仅为2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8%。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国际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讲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既是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的强制性需求,也是科技创新长期积累须突破发展方式束缚的内在要求。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集中各类创新资源加紧布局和推进重大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同时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技术、生命健康、海洋与空间等战略领域发生革命性创新突破的先兆已经显现。
2、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不断提高发展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不断从系统的内部凝生出对发展方式和产业模式的否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率先走出危机。
3、科技全球化将深刻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当今世界,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一方面,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合作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重要科技成果的溢出效应日益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必将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从社会的管理模式到运行机制、从企业的组织架构到生产方式、从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到消费结构、从不同群体的生活理念到行为方式,科技全球化的影响不容低估。
4、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源点,高端产业链和高端价值链都来源于高端技术和创新成果。在金融危机催生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家战略以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以期在新一轮全球分工体系中再次引领科技创新,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主导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国内发展趋势
1、“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十五”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以利用国外资金、国外品牌、国外市场引领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模式已难以为继,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选择,必须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由外向拉动转变为内生驱动,产业结构由低端跟随转变为高端引领。以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确保经济社会的优质、适速、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成为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导力量。“转方式、调结构”根本在于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决定一个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决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要素,科技创新催生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任何时期,特别是在发展方式与发展要求严重脱节,产业结构与增长需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有抓住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抓住了科技创新,才是真正抓住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
3、可持续发展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根本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制造大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大规模消耗了各类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已无法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将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为关乎国家兴衰的根本战略。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着力开发低碳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4、自主创新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节能降耗、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技术创新。当前国际间围绕节能降耗竞争十分激烈,各国为培植优势、垄断市场,纷纷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壁垒和封锁,单纯依靠引进技术的路子将越走越窄,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坚决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我市面临挑战
1、“转方式、调结构”的挑战。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使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针对金融危机,中央作出的“转方式、调结构”重大战略部署,对国内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间竞争正在形成,我市面临着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区域竞争的双重压力。
2、低碳经济转型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开发低碳技术、突破新能源科技、升级能源产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布局中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必须要积极迎接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3、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的渐变将带动我国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我市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资源缺乏、生态脆弱,要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
4、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的挑战。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世界性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海洋大国已成为我国走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我市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城市地位和特点相比,仍有诸多需要加强和提高之处。
5、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挑战。目前,我市的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化都市加快转型、由工业化城市向信息化城市全面升级、由以经济发展保障生活向以社会进步提升品质迅速演进的关键时期,城市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品质要求将不断丰富、调整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只有秉持高端创新、智能便捷、低碳循环、安全健康的城市新理念,才能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加快建设。
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目标愿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世界眼光,立足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打造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部署,创新理念、更新思路、革新措施,高起点谋划和布局新时期科技创新任务,把加快科技进步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平台与基础,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使科技创新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引领高端产业发展、开发海洋科技产业、提升城市智能水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安全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作用。
(二)总体思路
围绕“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明确“十二五”科技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着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培育发展高端技术和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海洋科技产业,全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推进建设新一代城市信息网络和营运平台,加快提升城市智能水平;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全面促进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着力推进公共领域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人口健康与社会安全。到“十二五”末,各项科技重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重要指标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使青岛的创新活力更加充沛、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社会环境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