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快推进青岛高新区建设。推进青岛高新区建设,对于促进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起研发创新、孵化培育、企业加速、产业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10%,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
加快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院所,吸引高层次人才、风险资本、金融资本、高技术项目等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向青岛高新区集聚。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开发和培育,以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园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不断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支持大学、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青岛高新区转移转化。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探索新型孵化机制,积极推进国家“863”计划项目产业化开发示范试点工作,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按照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要求,结合青岛高新区特点,重点规划建设高速列车、光电子、新能源、碳纤维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化青岛高新区“一区五园”协调机制,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
6、加强新兴产业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我市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国内外科学前沿的结合,全面提升我市新兴产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开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应用基础研究。
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开展作物抗逆机理、农产品营养品质与安全、农业生物灾害预测、动物疾病发生机理、神经退行性疾病机理与防治、重大传染病防控与诊疗、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微生物工程和酶工程等应用基础研究。
信息科学领域。重点开展数字家庭运营平台建设、数字家庭体系加密算法、复杂环境下动态感知与主动适配技术、基于认知的无线资源动态管理与利用、无线频谱环境认知理论、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点开展新型纤维材料、杂化柔性太阳能转换材料与器件、新型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高分子纳米仿生材料、环境友好型材料、零件快速精密或直接成形、数字制造与虚拟制造系统设计等应用基础研究。
新能源领域。重点开展多能互补及高效储能、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海洋能发电系统、海藻能源开发利用、地热能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
7、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在100家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和专利工作站建设,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创造与开发;通过知识产权入股、持股等形式,建立激励发明创造的新型分配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鼓励引导金融与风险投资支持专利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将知识产权因素纳入经济、科技决策管理的全过程;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构筑市、区(市)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体系;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专利和侵犯专利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0个专利专题数据库;健全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对潜存的知识产权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制订预警预案;加快建设代理、评估、转让等各类专利中介机构,加强对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人员的培育、管理和监督。
(二)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构筑高端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高端青岛”建设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引进转化,不断促进我市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演进,着力打造以自主创新和高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化体系。到“十二五”末,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300亿元,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产值达2500亿元,攻关突破100项产业关键技术,引进转化10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现有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国内外合作与扶持本地企业成长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与装备、智能控制与精密制造装备、水下智能装备、高端通用芯片及行业基础软件、电力无线传输器件及装备等8个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按照“依托自主知识产权、遴选高端技术、政府规划推进、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的原则,加快推进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显示、数字家电、新型纺织机械、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工程装备与仪器设备、海水种苗等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聚集300家创新型骨干企业。
3、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按照“政府规划引导、市场需求导向、企业主导实施、产学研用结合”的原则,重点在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新材料等10个领域,攻克创意设计、软件动漫、数字终端设备、无线射频、家用设备网络融合、数字化服务平台、数字化轮胎成套装备、新型纺织机械、飞机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特种汽车、高附加值船舶、自升式钻井船建造、异戊橡胶合成、清洁能源材料、半导体照明、30兆瓦以上风电设备制造等100项关键技术,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激发释放主导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4、加强先进技术引进与转化。按照“引进技术与产业升级需求相结合、引进技术与开发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在微电子、生物技术、航天航空等领域,引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高性能轿车子午胎成型机、异丁烷制取异戊二烯、海洋生物低温酶分子改造、海洋活性多肽脂质体、特殊焊接与切割、X86系统嵌入式解决方案、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城市智能交通控制、新型船用系列多功能防护材料、高性能颗粒增强铝基合金复合、磁控溅射真空镀膜玻璃中试、轻质三明治结构金属板材制备、50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激光显示、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节能抗磨先进润滑油脂、高速动车组状态和安全检测系统开发、水下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太赫兹器件研发制造等100项我市亟需的关键技术。通过先进技术引进与合作,解决制约我市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引领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三)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蓝色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进“蓝色青岛”建设
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未来海洋战略产业培育海洋前沿技术,加快海洋产业技术示范试验基地和中试基地建设,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推进我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高效、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科技支撑体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成为国家重要海洋科技创新基地。
1、加强海洋应用基础科学研究。
开展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点研究海洋动力环境变异过程及机理、近海与大洋环流形成及变异机理、海-气能量物质交换作用机制、浅海动力环境灾害发生过程与机理、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调节作用、海洋动力过程在气候突变中作用、海洋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等。
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重点研究海洋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海洋生物起源进化与遗传变异、海洋渔业科学与农牧化、海洋生物可捕资源养护与安全开发、海水健康养殖与海洋生态农业、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海洋食品安全保障等。
开展近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与保护研究。重点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近海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等。
开展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评价研究。重点研究海洋地质环境与过程、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迁移与沉积作用、海底构造活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海洋矿产资源成矿条件与成藏机理等。
开展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研究。重点研究海洋多运动形态耦合以及海-气通量交换过程、海洋动力系统数值模式体系构建、海洋观测技术、深海锚定测量与拖曳式海洋测量系统等。
2、超前部署海洋前沿技术。
开展极端环境微生物、活性化合物及基因资源探查和利用研究。重点研发极端环境微生物特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极端微生物酶基因、抗逆功能基因与特殊功能微生物获取及表达应用、极端微生物“宏”基因组等技术。
开展海洋微藻生物质能利用研究。重点研发高效产油海藻及利用海藻生产燃料乙醇、微藻油脂提取冶炼生物柴油、分离纯化海洋微藻种质、筛选高效产油海洋藻株、大规模化微藻养殖、微藻细胞多级收获、光生物反应器等技术。
开展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运输装备研究。重点研发深海采油井口装备、3000米深海防喷器组关键部件制造与控制系统、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关键装备制造、自升式半潜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等技术。
开展深、远海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实时监测研究。重点研发海洋动力环境和移动目标雷达探测、多功能新型海洋锚系浮标、实时传输潜标、自沉浮式剖面测量漂流浮标、自持式海面飞行器、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等技术。
开展海洋信息处理与应用研究。重点研发海洋信息同化处理、海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可视化模型构建、分布式海洋空间决策支持、网格GIS体系信息共享、海洋科技信息共享服务等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