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开展科技示范村建设。引导建设5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应用,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科技入户”、“信息入户”、“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发展。
开展科技示范乡镇建设。引导建设2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开展科技与信息服务。
开展科技示范市(区)建设。引导建设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
六、实施科技发展重大专项
(一)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专项
1、建设必要性。工业技术研究院是南方先进省市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通过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开发,促进地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先进技术的产业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市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对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紧密结合,降低创新平台引进建设的合作成本,满足本地企业对共性和关键技术的需求,促进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育成新兴企业和产业,培育衍送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内容。根据我市光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导全社会创新资源集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直属研究机构和项目孵化中心。
(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共建,重点开展光电、测量及测绘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资源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共建,重点开展新型润滑材料、表面工程材料、天然植物分离与高值化利用、精细化工、环境材料与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高温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科院金属所共建,重点开展高性能高温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和材料加工工程等领域研究和产品开发。
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共建,重点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煤油混炼、生物质型煤等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开发。
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共建,重点开展海洋防腐材料、海洋油气装备与船舶工程设计等研发。
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青岛杰生电气有限公司共建,重点开展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MOCVD)设备研制、外延片生长、芯片制备等研发。
药物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青岛黄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共建,重点开展有机合成、生物制药、创新药物制备等技术研发。
功能结构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重点开展泡沫铝、超轻点阵材料、钢质夹层板应用项目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
海洋工程新材料研究中心。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建,重点开展多功能覆盖层材料、船舶材料和海岸工程材料等的开发和工程应用研究。
(2)直属研究机构。根据我市创新体系和创新工程的推进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由工业技术研究院负责管理的市属专业技术研发机构。
(3)项目孵化中心(公司)。对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本地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引导,支持科研人员、企业及投资机构,合资合作成立项目公司,推进产业化。
3、建设目标。围绕青岛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到“十二五”末,合作共建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项目孵化中心(公司),从事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开发人员达到500人左右。探索建设直属研发机构。
(二)先进装备制造专项
1、产业发展空间。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发展需要,通过开发高速转向架、车体、网络监控系统等高速列车关键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形成围绕时速38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的设计、生产、配套的产业链;针对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开发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形成围绕50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发、生产、配套的产业链;针对现代纺织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发新一代数字化成套纺机装备关键技术,形成围绕“梳棉-成纱-自动络筒机-织布”数字化成套纺机装备的设计、生产、配套的产业链;针对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需要,通过开发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数控快锻液压一体化机组、工业专用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数控与精密加工装备的设计、生产、配套的产业链;针对轮胎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发废旧轮胎检测、高值化轮胎翻新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轮胎绿色制造装备的设计、生产、配套的产业链;针对特种汽车和城市客车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发大扭矩、混合动力、低地板客车车桥及特种汽车的设计制造技术,形成围绕特种汽车及车桥总成设计、生产、配套的产业链。到“十二五”末,新增时速38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产业产值120亿元、50MW以上风电机组产业产值30亿元、新一代数字化成套纺机装备产业产值56亿元、数控加工装备产业产值30亿元、轮胎绿色处理装备产业产值20亿元、特种汽车及车桥产业产值120亿元。
2、技术组点。
(1)时速38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高速列车系统集成、转向架、减震与制动、网络监控系统、车体关键材料及部件可靠性保障等技术。
(2)50兆瓦风电机组。直驱、半直驱风电机组主控、变桨控制系统、48米以上风电机组变速变距叶片、大功率风电机组专用增速箱、大功率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50MW风电机组集成等技术。
(3)新一代数字化成套纺机装备。智能控制与识别、自动络纱、设备故障远程诊断、成套装备优化设计与集成控制等技术。
(4)数控精密加工装备。五轴加工编程与轨迹误差补偿、高速控制与驱动系统、高效快速液压控制系统、数控化与自动化锻造、一体化快锻液压机组集成等技术。
(5)轮胎绿色制造装备。废旧轮胎综合检测、子午胎环形预硫化法翻新、常温法精细胶粉制取、胶粉高效分筛、胶粉生产过程中环境粉尘控制等技术。
(6)特种汽车及车桥。车桥性能设计、混合动力及电驱动车桥、大扭矩单级减速车桥、城市车辆低噪、机场车辆高性能保障等技术。
(三)新材料专项
1、产业发展空间。针对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汽车机车等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通过开发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高性能纤维生产及复合材料设计、制造到应用的产业链;针对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通过开发动力型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电源管理系统与电池成组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动力型锂电池的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到应用服务的产业链;针对国家智能电网建设需要,通过开发超导线材、非晶材料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超高压电缆及附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到应用的产业链;针对轮胎产业对天然橡胶替代品的需求,通过开发异戊二烯合成橡胶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的研发、生产到应用的产业链。到“十二五”末,新增碳纤维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产值20亿元、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与制品产业产值100亿元、电极材料产业产值60亿元、锂电池产业产值10亿元、超导线材产业产值30亿元、异戊二烯合成橡胶产业产值30亿元。
2、技术组点。
(1)高性能纤维材料。碳纤维生产工艺和设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工艺及装备、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等技术。
(2)动力型锂电池。动力型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锂电池优化设计及制造工艺、电源管理控制系统与电池成组等技术。
(3)超导线材及非晶带材。高压超高压电缆超净绝缘料及附件、超导线材制备、非晶带材制备、非晶合金变压器等技术。
(4)合成橡胶。顺式、反式异戊二烯合成橡胶制备等技术。
(四)光电子专项
1、产业发展空间。针对半导体照明产业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开发衬底材料、外延片生长、芯片制备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发光二极管(OLED)光源和MOCVD设备的设计、生产到应用的产业链;针对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发激光显示、3D显示、背光模组、便携式投影系统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新型显示器件与终端产品的设计、生产与应用的产业链;针对高精密、大尺度测量装备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发激光探测、光电测量、光谱成像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激光测量测绘器件和超高光谱成像装备的设计、生产到应用的产业链;针对新一代电力传输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发电力无线传输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围绕电力无线传输关键器件及装备的设计、生产到应用的产业链。到“十二五”末,新增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6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产值200亿元、电力传输器件及装备产业产值10亿元、激光和超高光谱应用产业产值10亿元。
2、技术组点。
(1)半导体照明。大尺寸氮化物晶片生长、半导体量级蓝宝石衬底晶片表面处理、紫外外延片生长、大功率蓝光外延片生长、紫外LED和蓝光芯片与器件制备、LED背光模组光电设计及控制、大型多片商用MOCVD机开发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