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位一体”建设项目为载体,发展大宗商品和物资流通业。加快沿海、沿江、沿路、环岛、环产业带的流通产业布局,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构建整合物流网络,加强金融、信息、电子商务服务,着力搭建大宗物资商品交易平台,发展业态先进、资源掌控、辐射带动面广的现代流通服务业。再造业务流程发展现代国际商贸。加快形成内外一体、“贸工科”集成、产融互动的现代贸易服务业,引领我省传统外贸服务的改造和提升。创新经营业态发展民生商贸。加快城市、农村商贸旅游服务综合体建设,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创新服务模式,引领绿色、低碳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提升服务品牌发展现代旅游。加快开发整合优质旅游酒店资源,加大品牌整合力度,进一步做强做大雷迪森、浙旅、梅园等主打品牌,推广服务外包模式,加快酒店经营管理品牌输出,形成旅游酒店资产的集约化、一体化营运,使省属企业旅游酒店服务成为中国著名品牌。依托科技进步发展建筑服务业。积极占据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制高点,积极参与地铁、轨道交通等我省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提升拓展建筑服务的经济附加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综合型建筑服务业。
省物产集团公司以引领现代流通产业、立足“世界500强”为目标,继续深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管理模式,做强做优现代物资分销网络体系,建设面向国内外的物流产业体系,打造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现代流通产业供应链服务集成商。省国贸集团公司在“瘦身强体”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内部资源重组整合,基本形成商贸流通、产业投资、金融服务三大业务相对均衡、协调发展的业务格局,成为商业模式独到的国内一流的大型产业投资控股集团。省商业集团公司整合内外资源,创新盈利模式,统筹商贸流通、房地产、酒店旅游和金融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努力打造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民生服务供应商。省旅游集团公司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整合开发全省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休闲综合体建设,构建集目的地、酒店、交通和旅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综合产业链,打造浙江旅游第一集成服务供应商。省建设集团公司专注大建筑产业,发挥品牌、资源和规模优势,吸收引进国际先进商业模式,加快从设计、施工、建筑机械、材料制造实体型向建筑集成服务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成为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和国际化优势的建筑投资运营商。省农发集团公司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基本构建产、储、运、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发挥粮食安全保障主渠道作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型现代涉农集团。省盐业集团公司以食盐营销市场化政策为倒逼机制,加快构建盐业销售网络,向食品加工、工业化工、日用化工等多元化延伸,发挥我省盐业供应的主渠道作用。
(六)培育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根据我省深化地方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形成金融服务与实体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协调机制,依托实业资本,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发挥现代金融产业的引擎作用,重点发展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产业基金、财务公司、股份制银行、产权交易和租赁典当等金融业务,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融互动”、“产融结合”。
全面提升和拓展证券业务。浙商证券公司加快提高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加快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等综合性业务,打造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现代综合型证券控股集团。加快培育发展保险、信托业务。促进浙商财险、信泰人寿和合资寿险等总部设在浙江的保险公司加快推进区域网点布局和良性发展,加快原金信信托重组复牌进程并积极开拓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期货业务板块。争取设立钢铁、煤炭等大宗物资远期交易中心,努力做强做大浙商、中大、大地、新世纪、国海良时等期货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打造具有全国优势的期货板块。创新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金融服务模式。在继续发展财务公司等企业内部银行的基础上,研究设立规模较大的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支持实体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省资产经营公司进一步做好提留、剥离资产管理和核销资产价值回收工作,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服务。浙江产交所努力拓展产权交易品种和范围,创新发展具有较强价格发现功能的现代产权交易“超市”,成为浙江地方资本市场的重要交易集合平台。
(七)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省属企业的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在发展优势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在产业模式、技术研发等方面坚持实施创新引领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战略,努力使新兴产业成为省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撑。
以海、陆、空港口枢纽和交通干线为依托,加强省属企业联合开发,加快发展煤炭、金属材料、危化品等专业化第三方物流,着力打造集物流、信息流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物流枢纽,加快构建亚太国际物流的产业高地。立足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产业规模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风电、生物质电等新能源产业,积极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积极研究培育新能源动力储运产业,加快占据我省大中城市汽车综合体和加气市场高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钢铁材料、高性能焊接材料、氟化工、工程塑料和合成化工材料等产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废旧汽车、机电产品、垃圾污水处理等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推动生物医药资源整合,投资控股大型生物医药企业,打造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发展平台。通过人才引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培育,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