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08年-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
(注:含交通、水利等其它专业及外地入琼企业施工的土木建筑工程)
年 份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GDP(亿元)
| 1459.23
| 1646.6
| 2041.76
|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 434.4
| 443.43
| 566.46
|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亿元)
| 113.22
| 142.8
| 185.8
|
由此可见,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保持上升势头,建筑业对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省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工是建筑劳务队伍的主力军。2010年海南省建筑业从业总人数达到11.3万人,而本地从事建筑劳务工人只有1万多人,不足10%,因此,建筑业对我省农民工转移就业潜力巨大。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增加社会就业,特别是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 海南省建筑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海南建筑业面临的挑战
(一)结构不合理,覆盖面窄
我省建筑业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尽管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资质结构体系,但没有一家特级资质企业,缺乏起带动与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专业门类不够多,专业施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装修、钢结构,从事公路、水利、水电、机电等专业的偏少。除市政、钢结构专业外,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公司不多。
勘察设计企业发展滞后。从整体上看,行业原有基础差,起步晚,总量不大。企业资质偏低,缺乏优秀专业人才,行业特色不够鲜明。据不完全统计,全省80%的勘察设计市场份额被外省企业占据。我省缺乏一家能承揽大型综合性建筑工程和特殊专业设计项目的综合性设计企业,在国际旅游岛的大战略背景下,将无法参与诸如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工业园区、重大工业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任务,以及海洋、石油、医药、矿山等建设项目。
从目前看,我省建筑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尚不能完全满足“国际旅游岛”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二)国有企业体制落后,改革艰难
1.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单一,管理粗放,利润微薄,持续发展困难。当前我省国有建筑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营项目很少,主要以项目管理为主,靠收取项目管理费的模式维持生存。
2.国有建筑业企业大而不强,难以起到“龙头”示范效应。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在资质、资金、技术、装备、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在高端市场无法与外省大型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受管理体制的限制,在中低端市场与本地私营企业竞争中也处于劣势。
3.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多,历史包袱重,经营体制不够灵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三)劳务市场不成熟,问题突出
建筑劳务市场存在诸多问题。
1.有资质的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数量很少。建筑劳务队伍大多数由“包工头”组织,不利于规范管理和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容易产生拖欠工资等问题。
2.从事建筑劳务作业的工人大多数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专业培训、技术素质较高的技工很少。
3.缺乏集培训、输出、管理一体化的建筑劳务输出基地。
4.建筑市场中本地籍劳务民工短缺。我省现有建筑业从业人员11万多人,民工占10万,其中90%以上为外地民工。外地民工比例过高不利于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劳务人员流动性过大,造成劳务分包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困难,地方政府也缺乏开展建筑劳动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按10万建筑民工计算,每人年收入4万元,工资总额为40亿元,这笔资金的大部分将外流,不利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劳务市场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建筑业的发展。
(四)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技术竞争优势
我省建筑业以传统技术为主,与建筑强省相比,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由于竞争力不强,工程利润微薄,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步伐缓慢,大部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高。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强,许多建筑企业更看重规模和产值,科技研发投入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
二、海南建筑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