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支撑当前发展与提升长远竞争力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明确发展时序和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2、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瞄准高端环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攻关和标准创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3、资源集成,体制创新。加强创新制度建设,积极对接中央资源,争取国家要素落地,有效利用好国外资源,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充分挖掘地方经济潜力,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4、需求拉动,政府引导。坚持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和示范工程实施,从支持研发向支持研发和提供市场并重转变,从支持供给向支持供给与增加需求并重转变,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专、特、精、新”的中小企业。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凝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三、明确发展重点,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发展方向,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以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以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深化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突破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与先进成套制造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促进高端服务器、大型存储的产业化发展,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等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创新网络运营和增值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

  (二)生物产业跨越发展。坚持高端制造与研发服务并进,促进生物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结合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开发、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化学药,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人源化抗体、生物芯片和诊断试剂等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高端诊疗仪器及关键部件,发展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的新型医疗器械。大力推进农业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研发外包为重点的生物技术服务业。

  (三)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鼓励先进低碳技术应用。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开发推广LED(发光二极管)等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发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成套设备,提升污水处理与废水资源化等领域的设备成套能力,大力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和运行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集成商。推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加快推进餐厨垃圾、固体废弃物、废旧商品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