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1〕10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11年7月22日
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决定了我省既有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也是水旱灾害易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矛盾依然存在。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和社会服务。
本规划是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我省“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从2011至2015年。
一、形势与要求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省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抢抓机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建设投入达598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投资的水利重点工程投入36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一大批水利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水利减灾兴利能力再上新台阶。防汛防旱取得全面胜利,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显著加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水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水利管理与改革取得新进展,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水利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1. 防汛防旱取得全面胜利。基本建成水灾害应急反应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不断完善,完成省防汛防旱指挥中心智能化改造,实现省、市、县三级防指视频会商。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编制实施《江苏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江苏省防御台风应急预案》、《江苏省抗旱预案》、《江苏省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水利工程应急调度预案》等预案;开展洪水风险图编制试点,规定水旱灾害预警级别,并向社会公众发布警示。防汛抢险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13支省级专业防汛机动抢险队,联合省军区组成15支抗洪抢险专业分队,联合省武警总队建成两级抗洪抢险梯队,防汛物资储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成功抗御2006年里下河洪涝灾害、2007年淮河大水、2008年滁河大水、2009年春秋旱及第8号台风、2010年淮北局部特大暴雨等水旱灾害;累计实现江水北调(江都站)83亿立方米,江水东引216亿立方米,基本保证了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扩大引江济太调水规模,明显改善了太湖及周边地区水质;通过水利工程应急调度,科学应对部分地区的水污染突发事故,保障了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我省水利工程直接减免灾效益达228亿元。
2. 防洪除涝工程能力进一步增强。淮河流域重点实施完成东调南下二期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及黄墩湖、鲍集圩等行蓄洪区安全续建工程,1991年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项目中与我省有关的11项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实施长江干流南京河段二期工程整治及镇扬河段、澄通河段部分险工险段的巩固守护;启动新一轮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完成海堤达标建设任务。重点实施里下河、洪泽湖周边、中运河两岸、白马湖、高宝湖等湖洼治理及苏北沿江、太湖湖西、武澄锡虞等16个水利分区178项区域治理工程。启动实施41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市防洪建设有序实施,13个省辖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速,完成29座大中型、基本完成555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启动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改造工程。全省流域防洪能力进一步巩固,沂沭泗河下游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区域综合抗灾能力进一步改善,可有效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大洪水,控制中小洪水的灾害损失。
3. 跨流域、跨区域骨干调水工程能力稳步提高。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完成过半,具备调水出省的工程能力。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刘山站、解台站、蔺家坝站、江都站改造、淮安四站及输水河道、淮阴三站、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南四湖水资源控制等工程全面建成;刘老涧二站、泗洪站、泗阳站和皂河一、二站及淮安二站改造、金湖站、洪泽站、金宝航道、高水河整治、里下河水源调整、骆南中运河影响处理等工程开工建设。江都、淮安、宿迁、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基本完成。编制《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0-2012)》,加快沿海地区供水工程建设;建成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可相机向连云港市送水30-50立方米/秒。
4.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初显成效。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江苏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应急综合治理。2007年-2010年,累计引江调水81.9亿立方米、入湖36.6亿立方米,生态清淤70.5平方公里、2020万立方米,打捞蓝藻200多万吨,落实工业节水减排项目62项,完成70%以上入湖河流综合整治。编制《太湖“湖泛”应急预案》,开展湖泛巡查及监测预警。走马塘工程完成过半,东太湖综合治理启动,新沟河、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等骨干引排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太湖水环境与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保障了区域供水安全。
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持续加强。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完成《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印发《江苏省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考核体系;规范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功能区划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等制度;出台《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累计征收水资源费23亿元、南水北调基金9亿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核准公布全省142个饮用水源地名录,划定全省111个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制定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核定1323个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强化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加强地下水管理。完成《江苏省地下水功能区划报告》,巩固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全面禁采成果,严格控制苏中、苏北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地面沉降有所遏制。加强河湖管理。完成全省重要湖泊保护规划,12个省管湖泊及3个跨市湖泊保护规划得到省政府批复并完成勘界定桩,建立洪泽湖、骆马湖、里下河等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河湖采砂管理得到加强。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进一步健全。
6. 节水型社会建设快速推进。发布《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纲要》、《江苏省节水型社会目标考核办法》与《江苏省省级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标准(试行)》,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南京、徐州、泰州、南通、张家港5个国家级及无锡、淮安、大丰等11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7个、节水型灌区35个、节水型企业(单位)441个、节水型社区144个、节水型高校84个,完成节水技改项目1497项。修订并发布113个工业行业324个用水定额标准。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至16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在保障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省用水总量实现微增长。
7. 农村水利建设加快发展。围绕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等民生改善目标,农村水利投入大幅增加,总投入230亿元,投工3.6亿个。重点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解决1275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改善560万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完成“十一五”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任务,疏浚土方20亿立方米;实施29个大型、10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44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县建设。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7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6%;旱涝保收田达48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9%;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达213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7%。农村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水环境,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