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3)病险水库水闸加固及泵站更新改造。在完成41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争取实施其余7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列入水利部新一轮规划的36座小(一)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完成30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实施124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其中,大型水闸6座,中型水闸118座,争取完成一半工程任务。完成列入《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的33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4)城市水利。围绕保障城市防洪、供水安全和改善人居等水环境,加快城市水系综合整治。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防洪标准,完成省辖市城市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完善中小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小城镇引排能力建设。恢复并保持城区适宜水面率,畅通城市河湖水系,改善城区水环境。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逐步建立与城市规模、功能和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工程体系。
  2. 以南水北调及沿海地区供水为重点,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建设,实施南水北调、江水东引等调水骨干工程,提高区域河道输水能力。
  (1)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按照国务院确定的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的目标,实施刘老涧二站、泗洪站、泗阳站、皂河二站、金湖站、洪泽站、睢宁二站、邳州站、皂河一站改造、淮安二站改造、里下河水源调整、金宝航道、沿运河闸洞漏水处理、高水河整治、徐洪河及骆南中运河影响处理、洪泽湖及下级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等工程。全面实现一期工程省内增供19亿立方米(其中沿海北部地区5亿立方米)和送水出省17亿立方米的建设目标。同时,启动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江苏境内受水区配套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干、支线配套工程,干线影响工程,计量监测工程,水质保护补充工程等,配合主体工程发挥效益。
  (2)沿海开发供水工程。服务沿海开发战略,加快实施沿海淡水资源供给工程建设,根据《江苏沿海地区水利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完成泰州引江河二期、泰东河、卤汀河、川东港、大三王河拓浚工程,实施黄沙港南段拓浚工程,并结合连申线航道通榆河南延工程及九圩港拓浚工程,扩大沿海供水规模。建设通榆河至沿海主要港区、港城和滩涂围垦开发供水支线工程及盐龙湖等沿海平原水库,基本建成向沿海开发供水的引江口门和骨干输水通道工程。沿海中部和南部地区实现增供水量12亿立方米,基本满足沿海开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3. 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展重点河湖的“清水通道”工程建设,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提高河湖水环境承载能力。
  (1)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根据国家及我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继续推进太湖蓝藻打捞、生态清淤、河网整治、节水减排、“湖泛”防控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太湖引排通道工程建设,完成走马塘、新沟河延伸拓浚整治工程,建设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扩大引江济太规模,增加水环境容量;开展太湖生态修复和太湖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望虞河西岸控制、东太湖综合治理、太湖底泥清淤和主要入湖河道整治,建立重点湖区定期清淤和水位调控机制,加强蓝藻治理,减少入湖污染,减轻内源污染。
  (2)“清水通道”建设。加强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调水系统的“清水通道”建设。按照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保护目标,积极推进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三阳河、金宝航道、徐洪河、淮沭河等南水北调“清水通道”建设,完善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截污导流工程,实施新沂河“尾水通道”扩建工程。加强通榆河(包括北延段)、泰州引江河、泰东河、卤汀河、望虞河等供水河道保护与管理,加快推进“清水通道”建设的有关前期工作,为沿海地区开发和太湖治理提供优质水源。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备用水源地建设,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结合区域引排河道整治、城区河道整治、水利血防等工程,改善区域河湖及城乡水环境。
  4. 以粮食安全及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服务民生能力为目标,统筹农村防洪除涝、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治理,着力推进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1)小型农田水利。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抓手,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小型灌排泵站、灌区渠系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山丘区塘坝、小型涵闸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全面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农村饮水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656万人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3)农村河道疏浚。继续实施农村河道整治,2011年-2012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土方7亿立方米,其中,县乡河道4亿立方米,村庄河塘3亿立方米,达到基本疏浚一遍的目标,改善农村水环境。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2013年-2015年疏浚土方10亿立方米,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高农村河道引排能力。
  (4)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继续实施29个大型灌区改造,完成10个中型灌区的骨干灌排工程配套改造,完成衬砌骨干渠道1500公里,更新改造各类建筑物2万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灌区自动化控制和灌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效率。
  5. 以“三条红线”控制为重点,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严格水资源管理,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三条红线”控制的实施办法,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河湖水域纳污总量、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安全保护,推进水资源规范化管理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以用水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立水资源总量控制管理的框架体系。明确全省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强化定额管理,实施区域用水总量、取水户用水总量与行政边界、重要河湖节点水量水位控制。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全面推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
  严格取用水审批。将水资源管理红线指标作为水资源论证的前置性条件,进一步规范取水许可审批、发放、监督管理等工作。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区域建设项目禁批和限批、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促进经济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研究差别水价、阶梯水价、超计划加价及鼓励中水和再生水利用的价格政策,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加强我省境内南水北调调水成本测算工作。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对重点行业和用水大户定期组织审计和专项检查。
  建立用水总量考核机制。逐步建设行政边界、用水户供水计量设施,结合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及引江济太工程管理,建立区域及重点调水线路的用水总量考核机制。
  (2)继续推进以提高用水效率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推广使用循环用水、厂际串联用水、中水回用等节水技术,培养和扶持一批节水典型;加强节水型载体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高水平的节水型灌区、企业(单位)、社区、园区、学校和城市;推进区域供水,加强城市公共用水管理,扩大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全面推广节水型器具。
  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进一步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指标,明确用水定额红线,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加强节水考核管理,建立行政区域用水效率考核体系。
  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节水补偿机制,确立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节水型器具财政补贴制度,对从事节水项目的企业给予政策鼓励,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3)建立以纳污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建立河湖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根据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意见,提出分阶段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考核制度,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补偿机制。
  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总量。以太湖、洪泽湖、骆马湖、京杭大运河、通榆河及跨流域、跨区域调水河道为试点,开展入河(湖)排污总量考核。组织开展排污口普查,编制排污口整治规划、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