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强以水源地安全为重点的城乡供水保障。保护重要供水水源及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与保护,保障太湖、洪泽湖、骆马湖等重要湖泊和水库水源地的用水安全。积极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按照“一地一备”的要求,加快实施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大中城市基本建成备用水源地,调整改造不安全、不可靠的水源地,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供水。建立饮用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重点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和管理安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按要求核准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6. 以维护河湖健康为目标,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制度,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等资源管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重要河湖健康评价。
(1)湖泊保护。全面落实省政府公布保护名录中的湖泊管理机构,明确机构性质和职责、人员和管理经费渠道,建立完善的湖泊管理组织体系和网络。健全省管湖泊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湖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落实湖泊保护规划中各项功能区的管理与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湖泊保护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实施湖泊退田退渔还湖,开展湖泊重要功能区保护范围的标识工作。建立健全湖泊巡查制度,定期开展湖泊水质监测和湖泊水域与滩地开发利用情况遥感动态监测。
(2)河道管理。健全河道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河道等级,明确河道功能定位,按照河道分级管理职责,推进建立“河长制”。明确区域骨干河道管理单位,落实有效管理与保护。指导各地做好确权划界工作,为河道管理奠定基础。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全省河湖采砂管理工作。加强水库管理,规范水库开发利用行为。
(3)水域管理。加强水域、岸线和滩地管理工作,实行“河湖蓝线”管理制度。明确水域管理责任,落实各级水域管理责任制;争取出台《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动态掌握水域情况;落实占用补偿措施,切实加强对现状水域的保护。进一步规范涉河开发利用项目与活动的管理,建立岸线资源依法、科学、有序利用和协调发展的机制,强化监管,维护河湖功能与能力。
(4)水土流失防治。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山丘区和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抓好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平原河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十二五”时期,丘陵山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7. 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建立健全水文信息监测与服务网络体系为基础,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旱灾害及水环境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为重点,努力提升水文现代化水平。按照统一规划、应用主导、资源共享、先进实用的原则,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水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全面实施“金水工程”,构建智慧水利框架。
(1)基础建设。水文站网与监测能力建设。构建水情、水资源、水质、水生态环境、城市水文、巡测与应急监测6大监测站网体系。加快水文基础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点和巡测基地布局与功能,全面提升防汛防旱、水资源和环境监测能力。
水利信息数据库及网络建设。完成全省水利普查工作,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基础;开展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整合扩展已有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共享、服务与发布,建立数据中心管理与维护机制;加快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政务外网、社会公网资源,建设覆盖全省的水利信息网络,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形成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为全省水利工作提供先进、安全的信息基础保障。
(2)业务应用系统。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整合集成现有防汛防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重点工程防汛监控、重要河湖洪水预报、水库预警和水量、水质调度等应用系统,形成更及时、更科学、更有效的防汛防旱指挥体系;围绕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基本完成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水资源信息的快速传递、全面共享和综合管理;初步建立河湖水系及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重点江河湖库水域、水量、水质、岸线、取排水、污染物排放等重要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汇总分析,对全省主要江河湖库水资源环境的有效监控和科学管理;建设以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为重点的跨流域骨干调水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三大调水工程的科学调度、全程监控与智能化管理;完善以政务公开为重点的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和水利网站建设,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功能,提高水行政部门管理效率;初步建立综合决策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可视化的综合决策会商环境,完善全省视频会议系统,开发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应急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及远程指挥调度系统。
8. 以水利应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防汛防旱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汛防旱减灾体系,强化应急管理,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提升防汛社会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置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提高水旱灾害防御和服务能力。发生设计标准以内洪水,保证水库不垮坝,流域性堤防、大中型涵、闸、泵站不出险,万亩以上大圩圩堤不溃决,避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保证流域性堤防和海堤不决口,保证省辖市城区、县级城镇和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洪安全。抗御超标准洪水有应急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在任何情况下,确保长江、洪泽湖、里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和骆马湖大堤的安全。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水利部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
(1)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建设。完善防汛信息收集、管理手段,扩大信息共享。整合已建应用软件、各类信息,实现共享;建成基本工情数据库系统;初步建设灾情监视和评估子系统,实现灾情动态监视与评估;建设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成省、市(厅直属管理处)、县(市、区)三级防汛防旱视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省范围内防汛防旱视频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完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完善水库预报调度系统,完成6座大型、11座重点中型水库仿真调度系统;研制淮河入江水道及里下河地区洪(涝)水预报调度系统;完善、改进已建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实现流域、区域及重要防洪节点预报调度方案的全覆盖。
完善多水源多工程联合调度机制。研究实施苏北地区江水北送、江水东引以及洪泽湖、骆马湖等多水源联合调度,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开展引江济太排水多线路试验研究;开展水量水质统一调度、河道水污染扩散及调水冲污试验研究;完善水库调度方案,提高水库防洪减灾兴利效益。
(2)预警能力建设。开展河、湖、库及城市高风险区洪水风险图编制,为洪水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设水库防汛通信预警系统,增强水库下游地区预警能力;完善各类防洪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细化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和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的预警信息发布、传递和接收以及人员撤退转移、安置等应急响应措施。
提高水利部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体系,建成区域性调水干线和用水大户水资源在线监控和预警系统;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报告制度,落实水工程调度应急管理机制,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用水。
(3)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防汛防旱组织机构。完善省、市、县三级防汛防旱组织体系,推动防汛防旱任务重的地区将防汛防旱机构逐步延伸到乡镇和基层。
提高防汛物资储备管理水平。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物资储备站库建设,省、市、县三级逐年增加物资储备数量,提高储备管理水平。
加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分批在防汛重点县(市、区)建立符合地区防汛特点的防汛机动抢险专业队伍,建立省级防汛专业抢险训练基地,定期进行培训演习,提高应急抢险实战能力。
(4)社会化管理。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防汛防旱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各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响应机制和联动机制。制定《江苏省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江苏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加强蓄滞洪区管理和居民财产登记工作,建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机制。加强防汛防旱工作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避险能力。健全社会动员机制,依法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各个行业和公民的防汛防旱权利和义务。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