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二)风电产业:继续推进陆上风力发电的规模化开发,积极推进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塔架、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加快推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中小型离网式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光互补集成应用系统的产业化,扩大风电装备制造规模,建设东南沿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三)生物质能:统筹各类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农林废物、生物质植物,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充分利用荒山、坡地积极规划菌草、无患子等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开发以木本油料林、微藻为原料的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新技术,发展非粮食生物质液体燃料规模化加工业;规范以餐饮业废油、油榨厂油渣为原料的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鼓励研发新型催化剂及高效生物转化酶,提高生物质液体燃料制备转化率。
  (四)新型环保电池: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动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的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新一代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产业;加快大容量动力电池的研发,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五)核能技术及相关配套产业:积极参与快堆、高温气冷堆等国家核电前沿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开展先进核燃料循环工程的研究与前期工作,积极支持厦门大学核能新技术研发工作,争取建设国家级核电实验室或国家核电工程技术中心。
  五、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产业
  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战略机遇,支持产品配套、集成和产业链延伸,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
  (一)高效节能:着力推动LED产业快速发展,完善从外延片、芯片制造、成品封装到产品应用的LED产业链。鼓励发展液晶显示背光源;隧道灯、路灯、汽车用灯等LED照明产品,支持开发生产医疗、农业等特殊用途的LED照明产品。支持开发生产LED驱动电源,推动高效照明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化。加快高效电机、变压器、锅炉、窑炉、风机、泵类主要用能设备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开发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等高效供热系统。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家电和办公产品。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发展。
  (二)先进环保:以解决突出环保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脱硫、脱硝、高温滤料、电除尘和电袋复合除尘等技术和设备,提升有机废气回收和处置设备技术水平,加快臭气治理技术设备、饮食油烟治理技术与设备、三元催化剂等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推广。重点支持重金属脱除技术、废水治理技术、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废水膜治理回用、臭氧-活性炭自来水深度处理系统、紫外C消毒、油水分离器等技术设备,支持烟气、废水治理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发展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等技术与设备。
  (三)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发展清洁生产、工业固体废弃物、脱硫脱硝污染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与设备,支持开发生产垃圾低温裂解、焚烧、二恶英控制净化、高温微波消毒、高温高压粉碎处置医疗废物、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
  六、努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
  推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装备、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技术提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间协作,建设竞争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一)智能化装备: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以提高装备综合自动化水平和高可靠性为切入点,发展冶金、石化、轻工、建材和包装等行业智能化装备、工业机器人、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推进制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
  (二)专用装备:积极研发特、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积极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等;大力发展燃煤电站烟气治理设备、混合动力及先进环保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型工程施工设备、大型制冷机组;攻克喷气织机、专用织造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扩大工程机械产品领域与品种。
  (三)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地铁车厢、轻轨车厢等轨道装备,形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特色产品。着力培育和提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和机电设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暖通、给水、排水、消防设备、变配电、动力照明、闭路电视、综合监控等系统设备。
  (四)飞机维修装备:重点是扩大飞机最高级别(D检)的大型检修、飞机结构改装、客舱内部翻新、航电系统升级等飞机维修产业。

专栏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五大重点

新型平板显示:现有产业规模约1000亿元,主要分布在厦门火炬园区和翔安高新产业园、福州马尾和福清光电产业园、漳州高新区等。 “十二五”期间,拟在厦门、福州、莆田市等新建、扩建若干新型平板显示企业,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2000亿元以上,整机产量将达到3000万台,其中新型面板约占一半以上。

新一代网络及高端通信设备:现有产业规模约1200亿元,在计算机及终端产品、3G直放站、网络系统设备和应用软件等方面产业基础较好,并拥有一批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发人才队伍。主要产业分布在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泉州微波通迅产业基地等。到2015年,计算机及网络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现有产业规模约380亿元,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器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在厦大、福大、师大、医大、中医药大学和微生物所等拥有一批新药研发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和科研成果。主要园区有厦门海沧、福州金山、泉州永春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南平、三明、莆田等生物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880亿元。

LED和太阳能光伏:现有产业规模约200亿元,其中LED外延片和芯片产能占全国50%以上。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漳州云霄、龙岩永定、泉州晋江和南安、莆田城厢等光电园区。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其中LED500亿元,太阳能光伏600亿元。

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现有产业规模约800亿元,在电除尘、污水及垃圾处理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主要分布在福州、龙岩、泉州等。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


  七、积极开发海洋高新产业
  通过人才培育、强化研发力度,发展海洋高端产业和海洋高技术新兴产业,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医药食品、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能利用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蓝色经济”强省。
  (一)海洋生物制药:研发、生产一批新型海洋医药,大力支持海洋生物和海洋微生物高特异活性物质等海洋生物药源的开发,特别是河豚毒素以及甲壳素的提取及其系列产品开发;开发保健型和功能型海洋食品及海洋生物化妆品等。做大做强漳州诏安、厦门海沧、泉州石狮等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
  (二)海洋化工: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包括钾、镁、溴、氯、钠提取等及其二次产品制造;发展高端海藻化工产品及其衍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生产高性能、环保型、防腐蚀和防生物附着的新型功能涂料,扩大其在军工、海洋石油平台、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三)海洋能利用:加快风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海洋微藻制备生物柴油和氢气的海洋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开展波浪能潮汐能利用的试验开发;推广发展海水源热泵技术。
  (四)海水综合利用: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推广电力、化工等行业应用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技术;开展海水农业技术研发;逐步扩大生活用海水的使用范围;建设若干海水综合利用的示范基地。
  (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升船舶工业装备技术,大力支持船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推进专用汽车运输船、客滚船等新型船舶产业化。重点发展的海洋勘探、海底工程、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海上储油设备及油气生产平台、大功率风机、港口机械等海洋工程设备,形成特色产业链。
  八、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结合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加强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一)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着力促进企业发展集成平台技术、区域网络化制造平台技术、基于互联网络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技术、基于动态服务器页面的网络化制造应用的集成技术、生产流程过程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智能化控制高精密驱动技术、面向行业的三维数字化设计系统构件和专用工具等,加快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步伐,提高企业运营和管理水平。
  (二)应用新材料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着力利用新材料技术开拓轻纺及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各种新型工程塑料、无纺布、合成纸、工程纤维等产品,推动造纸与包装等各类特种用途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发展新材料技术发展新型建材,发展环保抗污、抗菌的建陶新产品,积极推进外加剂新品种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发展新一代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产业,带动我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并向下游的电动汽车领域辐射。
  (三)采用高端装备提高生产加工水平。推广数字、智能化装备及技术,推动我省钢铁、石化、建材、造船等重工业和服装、食品、林产等轻工业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构筑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传统产业基地。
  (四)拓宽生物技术在优势产业中的应用范围。推动生物活性新材料在传统药用辅料和中医中药、生化制药、保健品产业的应用,促进传统秘方的产业化、规模化;积极推进造纸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种构建和应用,研发造纸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借助先进生物技术,提升饲料产业的技术水平,壮大产业规模。

第四章 保障措施

  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推动官、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