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产业调整、资源环境硬约束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四大倒逼机制,形成了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有利于改善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开始摆脱金融危机不利影响,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成全球共识,并成为未来竞争焦点,形成转型升级倒逼机制,为我市加快产业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带来新的机遇。
  --国家和省部署新一轮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拓展发展空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期,同时改善民生、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成为中央“十二五”期间的战略重点,巨大的需求潜力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引领产业转型、促进效益提升,有利于推动我市经济加快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国家部署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珠三角区域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被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有利于提升我市在全国、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广东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重心将进一步向沿海地区倾斜,作为广东沿海产业带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尾沿海开发将进入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
  --我市融入珠三角参与分工合作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未来几年,我市将有4条以上高速公路对接全国高速公路网。我市将形成西连珠三角、东通海峡西岸经济区、北达天津的高速公路交通圈。随着厦深铁路、广州至汕尾、龙川至汕尾等三条铁路的规划建设,我市有望成为连接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东南沿海铁路等三大铁路通道的交汇点和重要节点,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将全面改善,全面融入珠三角参与分工合作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汕尾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跃上新的台阶。
  (二)面临的挑战
  --区域竞争压力极大。“十二五”时期,合作虽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潮流,但激烈的竞争却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各地竞争突出表现在产业平台建设、招商引资、港口开发等方面。我市虽然居于珠三角东岸第一腹地、产业外溢第一圈层、海岸线第一东延线、产业转移第一门户的重要地位,由于种种原因,优势的发挥受到制约。
  --产业优化任务艰巨。我市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一产业发展不精,二产业发展不强,三产业发展不优,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支柱产业不足,未来五年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要求日趋紧迫。
  --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建设广东省电力能源基地的同时,能耗和排放将增多。为适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我市自身环境保护的需要,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对我市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发展任务艰巨。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增大,利益协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较大,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管理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方式、共享和谐”为主线,以“十年大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宜居城乡、民生为本”四大战略,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城乡生态宜居、交通基础完善、社会繁荣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打造“活力、人文、和谐、清新”的宜居宜业宜憩现代化滨海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原则。紧紧抓住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和加快粤东地区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我市第一要务。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努力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局面。
  --坚持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原则。把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握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以加快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为重要载体,主动引导经济、人口、资源和生态合理布局,促进空间科学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基层政权建设一体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原则。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要动力,把创新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坚持内生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并重的方针,不断提高市域经济外向度,增强全市经济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坚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原则。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电、节材为重点,从源头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初步建成普惠型社会,实现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正确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依法进行社会治理,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 发展战略



  --深汕合作战略。按照“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桥头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融入珠三角,在思想观念、体制环境、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领域、市场体系和生态利益共享等方面,加快与珠三角地区对接,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重要平台,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以高端园区、生态园区、创新园区为目标,努力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合作示范区、先进产业聚集区和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
  --海岸经济发展战略。以我省被列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的优势,以实现海岸线资源效益最大化为主线,以海岸经济集聚发展为方向,以港口、铁路、公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为手段,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以及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建设现代海岸经济产业体系,形成汕尾特色的现代海岸线经济,实现蓝色崛起。
  --宜居城乡战略。以“宜居之城、品质之都”为总目标,以“海在城中、城在山间”为主线,加快推进统筹宜居城乡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造“活力、人文、和谐、清新”的宜居宜业宜憩现代化滨海城市。
  --民生为本战略。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把民生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殷实体面。通过建设幸福汕尾,切实改善民生,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以此推进发展、激发活力、凝聚民心,使幸福汕尾成为我市的独特魅力和核心内涵。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2015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3.4万元左右(约5000美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格局,第三产业比重超过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单位GDP能耗达到省下达标准。
  --城乡生态宜居。形成“中心牵引,多点联动”的点轴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继续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以上。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体系和循环经济促进体系,清新汕尾建设取得成效,宜居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完成省定预期目标。
  --交通基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厦深铁路汕尾段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广州至汕尾铁路、龙川至汕尾铁路规划建设,争取早日与京广、京九铁路接轨。潮州至东莞、深圳至汕尾、天津至汕尾、河源至汕尾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1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3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4.1公里;铁路总里程182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
  --社会繁荣和谐。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较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跨上新台阶,市民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有较大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有力,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机制较为健全。
  --人民安居乐业。“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1%;5年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以内,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万人。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十二五”期末,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五普口径)。
  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比2015年翻一番,全面融入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全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专栏2 汕尾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指   标单 位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 性
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469.991000以上17预期性
2.人均GDP(常住人口)159533400016预期性
3.农业产值亿元126.81605预期性
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439.07220038预期性
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04.6447035预期性
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26.2370以上23预期性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1 4预期性
经济结构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52.0680018预期性
9.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0.54015预期性
10.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2.84720预期性
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366.9999022预期性
12.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37.139 预期性
13.城镇化水平(五普口径)%5765 预期性
14.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0.51 预期性
1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 预期性
16.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1.2412[10.76]预期性
社会发展17.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51 2预期性
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6>24520>12预期性
19.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10640>11预期性
20.城镇调查失业率%2.73<4 预期性
21.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累计万人4.17 [20.8]预期性
22.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万人5 [21]预期性
2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295[3.8]预期性
2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3.1986[2.81]预期性
2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5170[19]约束性
26.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80.595[14.5]约束性
2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81100[0.19]约束性
28.常住人口万人295.66310<1%预期性
29.人口自然增长率5.96.8 约束性
30.平均期望寿命 78 预期性
31.恩格尔系数%   预期性
#城镇居民%44.140 预期性
#农村居民%49.348 预期性
32.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1.22 预期性
3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 预期性
资源环境34.万元GDP能耗吨标煤0.51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35.单位GDP水耗㎡/万元﹤150﹤120[-30]约束性
36.耕地保有量万亩156.5151.23[-5.27]约束性
3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55.5470[14.46]预期性
3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65[65]约束性
39.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4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约束性
SO2排放总量万吨1.769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COD排放总量万吨2.7145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学物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氨氮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41.森林覆盖率%4752[5]约束性
4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8.815[6.2]预期性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