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政〔2011〕7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家电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装备制造业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能源产业
  新材料产业
  公共安全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生物产业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轻工纺织产业
  冶金产业
  化工产业
  建材产业
  五、产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二)县区产业发展定位
  六、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工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结构调整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作为我市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实现翻两番,总产值由“十五”末的843.1亿元增至“十一五”末的3768.9亿元,增加值由263.7亿元增至105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68户增至2091户,产值超亿元的由102户增至481户,超10亿元的由19户增至45户,超百亿元的由1户增至5户。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50.7%提高到2010年的59.2%,工业化率由36%提高到41.5%,工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动力。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26.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1.2倍,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十五”末的18.1%上升到“十一五”末的32.9%。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00多项,其中投资超10亿元工业项目60多项。京东方六代线、熔安重工、友达、格力、美的、日立、大陆轮胎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带动了全市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以工业为主的二产占GDP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31.1%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4.5%提高到23%,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家电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新型平板显示、光伏、节能环保、新材料、公共安全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产生了先发效应。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坚持创新推动战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技术,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43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台4G基带芯片原型机和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建成了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
  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县域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1户增至960户,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50亿元增至“十一五”末的1101亿元,增加值由45.1亿元增至291.8亿元。三县工业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4%,形成了机械制造、轻工、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成为三县全部进入中部百强、肥西跻身全国百强的主要支撑力量。
  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经过“十一五”发展,开发园区已成为全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优势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经济区域。全市开发园区共引进企业数突破10000家,其中包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7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69%。
  通过工业立市战略的5年聚焦推进,我市产业体系日趋健全,工业结构加快调整,工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形成的工业综合实力为“十二五”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规划目标

(调整后)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规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3000

3769

规上增加值

亿元

900

1053

规上企业户数

1500

2091

工业投资

亿元

1500(后三年累计)

2827(后三年累计2298)

技术改造投资

亿元

--

1305(累计)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

30

32.9

工业化率

%

40

41.5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9

9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6

13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60

71

单位GDP能耗下降

%

累计下降20%

累计下降22%

100亿元以上企业

5-6

5

中国名牌产品

6

10

中国驰名商标

15

18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