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深度调整,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方兴未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内需拉动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刚性约束加大,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合肥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面临着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将为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的继续扩张和提升带来契机。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辐射带动,合肥经济圈内区域联动发展而形成的要素支撑优势,为我市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工业发展提供了叠加机遇。
--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随着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综合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必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机遇。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合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承载力大幅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特别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工业“十二五”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发展环境。
(二)面临挑战
--从宏观形势看,“十二五”时期,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将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以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再工业化”形成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为有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复杂国际环境,“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我国科学应对的战略选择。
--从区域竞争看,随着国家区域性规划的密集出台,在新一轮区域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十二五”区域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产业高端领域方面,各地竞相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力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从发展条件看,“十二五”时期,随着总量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工业对土地、资金以及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破解要素供求矛盾、应对资源和环境刚性约束面临着诸多难题。
--从发展水平看,传统支柱产业总量还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效应还不明显,产业集聚度还不高,产业配套能力还不强,企业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市加快工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加快跨越赶超步伐为目标,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发展、全面转型”为主题,以“先进制造、两化融合、品牌引领、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基地,为加快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投资为本。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坚持增量引进为主、存量提升为辅,以有效招商扩大有效投入,以大投入构建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提升和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合肥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融合发展。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适应、现代产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产业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互动互融。
--坚持转型升级。把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合理流动的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港澳台等区域的产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走出去,提高工业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产出目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以上,力争2800亿元;工业总量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10强,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5%以上。
--投入目标。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8500亿元,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分之一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50%以上,建成一批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引领产业发展的大项目。
--产业目标。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6+10”产业体系。“6”即6个千亿级产业,包括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电3个两千亿级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10”即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生物、电子信息、冶金、化工、轻纺、建材、生产性服务业等10个500亿级产业。
--企业目标。培育发展1家产值过千亿的工业企业、2-3家500亿企业、30-40家100亿企业、5家总部在合肥的全国500强企业,新增上市工业企业30户左右。
--技术创新目标。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建成50个以上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5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品牌目标。工业企业拥有3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新增20个展示合肥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全国性工业品牌。
--资源环境目标。全市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家及省控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工业废水排放100%达标。
--重点产品产能和产量目标。家电产业: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4大类产品年产能达1.2亿台(套);液晶面板形成1200万平方米(按照玻璃基板面积统计)以上生产能力。汽车产业:整车年产能达250万辆;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达50万辆。装备制造业:叉车年产能达10万台,挖掘机年产能达5万台,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形成500万匹马力生产能力。化工产业:轮胎年产能达5000万条,烧碱年产能达30万吨,合成氨年产能达60万吨。冶金:钢铁年产能达5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
专栏2 “十二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到2015年
| 指标属性
|
规上工业产值
| 亿元
| 12000
| 预期性
|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 亿元
| 5000
| 预期性
|
全部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3000
| 预期性
|
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2500
| 预期性
|
100亿元以上企业
| 户
| 30-40
| 预期性
|
工业投资
| 亿元
| 累计8500
| 预期性
|
其中:技术改造投资
| 亿元
| 累计4500
| 预期性
|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 %
| 33%以上
| 预期性
|
上市工业企业
| 户
| 新增20-30
| 预期性
|
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 户
| 50
| 预期性
|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 户
| 150
| 预期性
|
中国名牌产品
| 个
| 30个以上
| 预期性
|
中国驰名商标
| 个
| 30个以上
| 预期性
|
单位GDP能耗下降
| %
| 达到省控目标
| 约束性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 99%
| 约束性
|
工业废水排放
| %
| 100%达标
| 约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