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务
强化“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聚焦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原材料产业联合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强化“两化融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程。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通过规划引领、龙头企业示范、重点项目实施、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以工业“五十强”企业、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每年精选30家龙头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PC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等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把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8个产业作为信息化改造重点,推进装备高端化、产品品牌化。组织推进10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实施产品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等五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
强化“品牌引领”,实施自主品牌示范工程。以培育百亿级品牌企业、十亿级品牌产品为着力点,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快自主品牌国际化。引导企业境外注册商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销售公司、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指导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更多的自主品牌产品。深入实施质量振兴和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和质量信用体系,大力推广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创建100家左右对全市产业发展有影响力、地区经济发展有带动力、市场发展有扩张力、产品质量诚信度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
强化“企业振兴”,实施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行业巨头。选择若干户总部在合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以先行探索、示范推广的方式,通过政策支持,使生产要素进一步向高成长性工业企业集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采用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融资上市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企业强强联合。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围绕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突破汽车、船舶和工程机械等产业重点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研发和制造体系,推动整机大型化、零部件生产集群化、生产工艺标准化、关键技术自主化,提升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家电产业。重点发展家电整机和核心配套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生产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厨电一体化家电及各类小家电产品;推进格力、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美的、长虹、欧力、尊贵、格兰仕等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压缩机、电机等家电核心部件和蒸发器、冷凝器等配件,提升核心零部件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加快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家电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建设国家级家电检测中心,逐步建成国家信息家电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家电产业累计投资达600亿元,总产值达2000亿元,建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等整车系列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提升乘用车发展水平,支持江淮汽车名企名牌发展战略,加快研发和推出新品,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商用车产品竞争力,依托长安新基地项目调整微型车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专用车开发,以江淮专用车、森隆特种车、开乐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工程车、消防车、环卫车等特种车。实施新能源汽车工程,依托江淮汽车、国轩高科、安赛锂能等企业,重点开发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车及乘用车,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产品应用多样化,重点发展电池、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等。到“十二五”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累计投资达700亿元,总产值达15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品牌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装备制造业。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水平,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安徽叉车、日立建机、天威合变、合肥ABB、合肥锻压、熔安动力、博一流体等企业,重点发展全液压挖掘机、低能耗液压挖掘机、集装箱搬运设备等新型工程机械产品以及大飞机零部件等功能配套件产品,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小型向大型、轻型向重型、单机制造向总集成转变。适时发展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机械,推动基础件和基础工艺行业发展。壮大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农业机械、化工机械、环保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培育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船舶装备、航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累计投资达700亿元,总产值达1500亿元,建设全球工业车辆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力争在高效节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提高农产品转化效率,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延伸食品产业链,提升加工制造、原料采购、物流配送、食品销售和进出口贸易水平,形成从原材料生产到食品最终消费的“大食品产业链”。以金润米业、太古可口可乐、伊利乳业、白帝乳业、华泰、通威、统一、华润雪花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畜禽加工、饮料加工、乳制品加工、饲料加工、休闲食品加工、烟草加工等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累计投资达400亿元,总产值达1000亿元,建设国内重要的现代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专栏3 支柱产业重点项目
家电产业:美的冰洗扩能、美的中央空调、美芝压缩机、格力中央空调、格力家用节能空调扩建、晶弘冰箱、凌达压缩机、荣事达三洋洗衣机及变频电机、荣事达三洋节能环保型电冰箱、海尔洗衣机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冰箱扩能与海尔特钢二期、美菱豪华冰箱与冰柜生产线、尊贵电器冰箱冰柜生产基地、航嘉电器家电产品配套件、万宝制冷压缩机电机等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江汽乘用车基地扩建(轿车二期)、江汽客车异地搬迁改造与年产3万辆轻型客货车、江汽年产4万辆中重卡、江汽柴油与汽油发动机、安凯新能源客车、长安30万辆商用车生产线技术改造与汽车发动机配套、凯创汽车零部件、杰信汽车空调与发动机铸铝件、正兴轿车铝合金车轮等项目。
装备制造业:日立建机年产3万台挖掘机及配套件、熔安动力船用低速和中速柴油机及配套件、熔安重工年产3万台挖掘机与400台旋挖钻机、合肥宝虎挖掘机零部件生产基地、合力工业园续建、天威保变电力变压器与牵引变压器生产、合锻工业园续建、江航航空产业园、正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应流工业园二期、济钢日力履带板与迷你型挖掘机、凯泉电机电泵生产等项目。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合肥卷烟厂“黄山”精品线易地技术改造、黑牛奶粉及豆奶加工、伊利奶牛基地及乳品加工、燕之坊粗粮食品工业园、双汇肉食品加工、华润啤酒搬迁改造、华泰农副产品深加工、福涌泉食用油、燕庄精品食用油等项目。
|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引进扶持一批高创新性、高关联性、高科技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新型平板显示方面,依托京东方、鑫昊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TFT-LCD显示和PDP显示产业链,推广应用OLED和激光显示等前沿技术,形成包括中游面板,上游装备制造、原材料、元器件,下游应用、关联衍生产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集成电路方面,依托国晶、捷敏、合晶、芯硕、华耀电子等龙头企业,着力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加工、封装、测试等环节有所突破,带动相关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加快发展以材料和装备为主线的配套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加速集聚。高端软件方面,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努力提升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发挥我市在量子通信、微波通信、光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加强通信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积极发展3G、4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构建通信及网络产品产业链。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方面,力争在高性能主机、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下一代网络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语音技术方面,以科大讯飞生产基地和国家语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依托,进一步突破语音领域关键技术,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语音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累计投资达2000亿元,总产值达2500亿元,其中,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