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快速发展,新社会阶层不断出现,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总的来看,对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苏州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任务还比较艰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进步以及信息网络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期待。随着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显著增强,城乡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利益分配结构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新挑战。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机构改革以及城乡社区快速发展,管理半径不断扩大,服务管理对象复杂多元,基层基础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一定要正确分析苏州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现状,既要充分看到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又要清醒认识当前社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清醒认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清醒认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三区三城”总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改革发展稳定新挑战的紧迫任务,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协同各方力量,积极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苏州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基本框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苏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体制机制创新与基层基础建设同步推进,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水平同步提升,当前工作和长远发展同步谋划,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区治理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组织建设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事业水平,全面增强社会管理能力,全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努力使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